财富与学识的转化 新信念转化成金钱生命力
我们还是会说,我们需要钱啊,钱是我们生存的基础,我们并没有贪婪,可是钱还是不会回旋给我们。我们越努力去克服对钱的执着,钱就越离我们远去,这是为什么?
是啊,努力克服对钱的执着和努力抓住钱的执着是一样的。他们是同等的频率,他们都是掉入匮乏的频率当中。你的潜意识告诉你自己,你不值得被给予资源,你做的东西毫无价值。是这个信念让金钱无法回旋给你。
金钱本身与价值是对等的关系。财富和学识本来就是一个事物的一体两面,你的学识有多大影响力,你的钱财就会以多少量级回报给你。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人都在倡导文化、智慧、学识修养的这一刻,你熟知的特长,都将变成财富。而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创意思考。你有没有将你的想象力嫁接到财富的能力,这个世界永远不缺乏机会,而是缺乏践行想象力的毅力。我们往往脑中创意十足,而真正的,我们能够将其通过自己的手诞生出的作品又有哪些?特别是眼下读这本书的创意人,我们就是做市场创意的主人公,我们怎么能不知道市场财富如何回旋,我们怎么能不知道市场客户和产品定位之间如何产生联结?
我们的知识就是财富,广告创意人更是深谙此道。做内容与做市场是两码事,虽然内容为王,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内容用最精准的定位之锤,一锤子扎在潜在客户的心里。
财富信念是可以练习的。我们可以常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钱了我们会做些什么事情?第一层级用钱满足个人的基础需要。第二层级,用钱丰富自己的更多眼界。第三层级,用钱制造更大的场域,创造一个更多人在一起玩耍的喜悦平台。这之上,无限广大的平台都是金钱搭建的,可以说你的心量有多大,宏愿有多大,钱财也将会以多大量级无限地流向有需要的你。有两种拥有钱财的可怕信念,第一种是有的人觉得有了钱,会感到恐惧。他怕有人盯着他的财富,或者怕一夜失去财富等等。这是对钱财抱有恐惧的信念,这种信念阻碍了钱财流向你。另一种是贪欲,对自我欲望的不断满足。将“我”作为世界的主体,一切围绕自私利益而产生对钱的需要。这种需要往往不会被满足,而少数就算有了钱,也会很快挥霍而空。所谓德不配位,比比皆是。贪欲,是自我的膨胀,是自我在世界中不停夸大物质的虚假繁荣。
这种繁荣往往感应而来的是孤独和冷漠,最不可收拾的是虚假繁荣带来的麻木和凶狠。
财富从来不是物质的产物,你不能通过物质的逻辑或者物质的行为特性而得到它。它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能量而转化来的信息。在数字化信息时代,财富的能量更为明显的转化为信息的模式。贪欲造就负债,喜悦造就平衡。
关于金钱观念中焦虑的底色,应如是降伏其心。“如是”是佛学里非常有禅机的一个词汇,如是,如是,如其所是。这里面包含了接纳和不抗拒,将自己的焦虑的底色,看成是一个阶段,你不去挣扎从中解脱,而是如是的观察那个弱小的,心念并不强大的自己。不逼迫自己变成“梦想成真”的梦想家,你还在平凡中,你观察你对于财富焦虑的心念,和他好好的相处,你接受他,并开始慢慢放松。这才渐渐,将这层底色慢慢融化掉成为一个新的你。对抗,会加强焦虑,从来不会因为对抗,你的金钱的问题就能解决,反而当你接纳你现在的心念,你才真正进入一个完全放松的状态。才开始真正的创作,真正的进入正向的创作财富的人生。
财富和学识是互为因果的两面,你的学识和修为越高,你越精进的学习,你便会在作品中,越能找到人类根本的哲学命题,从而打动更多的普罗大众去为你的作品而感动。在信息时代,流量等于财富,学识即可以等于无量财富。我们说过擅长书写和设计的创意人,因为他们有思想,他们肯定不会因为财富问题而困扰他。我们最怕的是那些,上来就放弃思考的人。直接说,我想不明白,我就想做个普通的仿稿的设计师。那确实这辈子都会被金钱或者其他的很多事情困扰。不能用脑的人,是无法创造财富的。
限制性思维,是因为青少年时期受到错误的价值观引导而自我的设限,我们在这个设限中,先学会破除限制性思维的念头,一次性破念,稳准狠。再在“行”中,逐渐体会你的无限创造力,你的脑思维的创作之流。
当你不再与你的心念抗争时,你的心念就会被钉在虚空中,他不再流动,你的创作流就会开始。就好像有个人按住你,让你不停地书写,不停地创意,这股洪流挡都挡不住。体会过的人,将会理解我说的话,这就像李欣频说的,不写会死,或者很多创意人说的,这个设计突然存在在我的脑中,我必须马上很快的把它记下来,生怕会忘记。
那个把心念定住,剩下的给自己浩瀚思维留下的空隙,才是你创作的底色。是你作品的底色,也是你财富的生命力源泉。
摘自新书:《破题——为无解的世界》素言简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