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紫禁城里的命运与抗争

作者: 亭亭读书与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23-05-11 18:51 被阅读0次

    “开门!开门!”

    1921年,北平,一个15岁的少年冲着守门的官兵大喊。官兵们对他毕㳟毕敬,但不为所动。

    这一天,少年的母亲因不堪羞辱在家中自尽,少年却被禁足在另一处地方,连母亲最后一面也无法得见。

    “开门!开门……”

    1935年,东北,一个29岁的中年男子冲着守门的官兵喊道,声音越来越小。官兵们面无表情地看着他,不为所动。

    这一天,男人的妻子带着对丈夫深深的失望和恨意离开,男人心情复杂,在挽留与放弃之间徘徊。

    这些场景来自意大利著名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电影《末代皇帝》,15岁的少年和29岁的男子是同一个人——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这部电影是第一部得到许可在紫禁城内实景拍摄的故事片,以宏大的叙事、浓烈的色彩、独特的音乐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配乐等9个奖项。

    若要评出世界上最具戏剧性命运的人,爱新觉罗·溥仪一定榜上有名。

    他曾是地位最尊贵的人,也是被很多人控制的傀儡。

    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试图变革,却无力点燃哪怕一束微弱的火苗。

    他做了好几年花花公子的美梦,接受众人表面的恭维,假装自己还是天子。

    他一生都主动或被动地躲在高深的城堡里,先是紫禁城,后是公馆,最后在监狱的高墙里认清现实。

    让我们跟随导演贝托鲁奇,走进深深宫苑,走近溥仪从登基到成为普通人的跌宕起伏的一生。

    01  “把墨汁喝下去!”

    “完了,快完了。”

    登基大典上,三岁的溥仪站在龙椅上,不耐烦地挥舞着衣袖,他的阿玛在一旁安慰道。

    仪式快要结束,大清的运数也走到了尽头。

    溥仪登基仅仅三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次年,溥仪退位。

    作为优待条件,国民政府允许皇室仍居住在紫禁城里,并且每年给予大额的经费保证宫里的各项用度。

    不过,外界的风云变幻与溥仪并没有什么关系。

    此时的他不过六岁,一应朝政都由摄政大臣们代替。他仍然在诺大的宫苑里过着奢侈程度丝毫不亚于从前的生活,身边的人依然尊称他为皇上。

    一天,他与弟弟溥杰读书时发生了争执,从宫外进来的溥杰失口说出“出了宫,你就不是皇帝了。”

    溥仪生气地否认。

    溥杰也不肯低头:“如果你是皇帝,证明给我看。”

    溥仪端起桌上的砚石,命令身边的一位太监:“把墨汁喝下去!”

    其实,六岁的他即使懵懂,也已到了明事理的年纪。他可能不理解他的人生到底发生了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他不可能不知道戛然而止的朝会、日渐减少的大臣。在他心里,或许已经意识到什么,只是不愿承认。

    他爬上高高的宫墙,第一次望向宫外,那个自他三岁后就再也没有见过的世界。

    如他被送进宫那天一样,宫墙外是讨生活的百姓,只是,不见了标志性的长辫。

    剪掉的是辫子,覆灭的是一个王朝,改变的是包含溥仪在内无数人的命运。

    我们并不是要去替这个末代皇帝惋惜什么,相比宫墙外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他已足够幸运。

    紫禁城里的珍宝堆满了库房,溥仪和太妃们如往常一般被数千宫女、太监、侍卫拱卫,御膳房还保留着奢华的饭菜供应和苛刻的试吃验毒程序。

    历史瞬息万变,时代以不可挡之势跨越向前。在时代的洪流面前,即使曾经贵为天子,也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沙尘,翻不出哪怕一朵浪花。

    02  “我们做一对现代夫妻”

    1922年,溥仪大婚,迎娶郭布罗·婉容为皇后。

    溥仪对这个人选并不满意。他对当时的西洋师傅庄士敦说:“那个女人看起来是个古板的老古董”。

    庄士敦是苏格兰人,先后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和牛津大学,曾经在香港、威海等地出任英国殖民政府要职。他崇尚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地道的中国通。

    受皇室邀请,他成为溥仪的老师,也是中国最后一位帝师。他为溥仪带来了西方的思想和文明,教会溥仪说英文、戴眼镜、骑自行车。

    在偌大的皇宫里,大概只有这位帝师真的拿他当作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来看待。两人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忘年情谊。

    庄士敦带来的新思想无疑让从小就被“囚禁”在紫禁城的溥仪大受震撼。因此溥仪对那位被太妃们指婚、未曾谋面的皇后颇有微词。

    至于婉容是以何种心情嫁于这位虚名皇帝的,我们已不得而知,大概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关心一个女子的幸福。即使所有人都知道,嫁过去就是一辈子的牢笼。

    令溥仪意外的是,大婚之夜,婉容大方地介绍自己也有位西洋老师,会跳西洋舞。

    她郑重地对溥仪说:“我们做一对现代夫妻。”

    两位新新人类以礼相待,共同向往着有朝一日能走出这宫墙,去欧洲,去大洋彼岸,开眼看世界。

    在庄士敦的影响和婉容的支持下,溥仪当众剪了辫子,下令裁撤宫里养着的上千名太监,清点库房里的文物珍宝。

    这时的溥仪,才总算有了点紫禁城主人的样子。他立志要效仿先帝光绪大搞变革,让暮气沉沉的紫禁城活起来。在他心里,或许还有很多不甘——紫禁城外,原本也可以通过变革“活”在他的手中。

    然而,溥仪空有皇上的名头,却一天都没有掌控过实权,宫里诸多事宜早有各方势力瓜分干净。宫内积弊已深,又岂是溥仪一人所能改变。

    就在他剪去长辫的当天晚上,库房失火。火当然是太监们自己放的,这么多年失于管理,无数文物珍宝经由他们流失宫外。

    清朝已覆灭多年,那些太监早就看清了形势,什么皇上,什么紫禁城,不过是他们中饱私囊的工具。

    溥仪的革新就此草草收场。

    命运就是喜欢如此捉弄人,给你一个天大的头衔,却只留给你窄窄的路。任你如何抗争,也无以为继。

    03  “我要离婚!”

    溥仪25岁时,他的另一位妻子坚定地提出离婚。

    在婉容入宫的前几天,一个女孩已先行被册封为淑妃,以便在溥仪大婚之日迎接皇后。

    她就是额尔德特·文绣。

    文绣本是溥仪选秀时看中的人,但因为被太妃们嫌弃出身不好、相貌一般而屈居皇后之下。

    文绣是十分传统的女子,没有接受过西洋教育,自然不如婉容更得溥仪青睐。

    1924年,冯玉祥率军攻入宫中,勒令溥仪众人离开。溥仪一行辗转来到天津,后来又去到东北,受日本人庇护。

    在这里,溥仪化身花花公子,整日弹琴跳舞、会见外宾。文绣也逐渐接触到现代思想,谋求独立的念头日渐觉醒。

    她丢弃了淑妃的头衔,不愿当溥仪的妾室,渴望独立和平等。她对溥仪说,中华民国只允许有一个妻子。

    尽管溥仪已深受现代思想影响,但当文绣提出离婚的要求,他依然无法接受。

    他名义上是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的皇帝,靠宫里带出的财宝和日本人的支持过着奢靡的生活。

    他一度以为自己真的有复辟的可能,渴望在日本的支持下获取权力,在他的祖先们曾经奋斗过的地方重获新生。在送走老师庄士敦时,他问道:“我还能做皇帝吗?”

    毛主席曾评论:凡做过皇帝的,没有不再想做皇帝,凡做过官的,没有不再想做官。心理上观念的习惯性,本来如此。

    但日本显然只需要一个傀儡。正如毛主席所说,“日本帝国主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日本的野心是以伪满洲国为起点,攻占整个中华大地,溥仪只不过是一颗好看的棋子。而棋子,没有资格有思想。溥仪完全听从日本方面的摆布,一应诏书全由日方拟好,他来盖印。

    文绣的离开对溥仪来说是一种侮辱,硬生生打破他复辟的幻想,揭开他隐藏的伤疤。文绣用行动告诉他,他早已不是中国的皇帝。

    相比之下,溥仪身边的两位女子远比溥仪更清醒更坚定也更勇敢。

    文绣自幼成长在传统的环境,遵从三从四德,但她觉醒后毅然决然离开溥仪寻找新生活,就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向皇帝提出离婚的女子。

    婉容本就开放,她虽然也担心生活,但她更知道委身日本意味着什么。她不愿溥仪做卖国的事,多次劝告溥仪摆脱日本,前往欧洲留学,过普通人的生活。

    两位女子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向命运呐喊、抗争,而她们的男人却缩在保护壳里自欺欺人。

    04  写在最后

    新中国成立后,溥仪被关押在抚顺接受改造。他用近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从旧皇帝、卖国贼到普通公民、政协委员的蜕变。

    拿到印着“爱新觉罗·溥仪”的选民证,溥仪激动得难以自已,他认为这是他第四次当皇帝。他说:“我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获得了选举和被选举的全部权利。现在我同其他中国人民一样,是一个‘集体皇帝’。”

    纵览溥仪的一生,我们看到命运的无常、历史潮流的无法抵挡,也看到命运里的服从与抗争。

    《清史稿》这么评价溥仪:“是非论定,修史者每难之。然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削则削。所见之世且详于所闻,一朝掌故,乌可从阙。傥亦为天下后世所共鉴欤?”

    事非经历不知难。置身事外的我们,确实没有资格对那个时代的人物品头论足、盖棺论定。只是历史总是相似的,面对既定的和不可知的命运,我们或许可以从历史中找到我们要走的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末代皇帝》:紫禁城里的命运与抗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xgs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