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灵格的一段话,让我想起了《道德经》的第27章。
这段话是这样的:我深信每一个人都是为某事服务,不论怎样的服务,无人能逃脱那些服务。当某人犯了罪行,也是通过罪恶为某事服务。
为恶为善并不存在于我们的自由之内,能够做好人、行善事或是得到好的赞美,并不比别人优越。在深层中我们所有人都有基本的共识,全部的人都是平等的,都为某项事情服务。
对每个人我都能有同情心,对于罪恶的人、患病的人或伟大的人,我与他们都是平起平坐,没有分别的。来自深层的这个和谐带来力量,借由这个力量,人们便能创造更多事情。

源于海灵格的这段话,让我再次深刻地领悟了《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所给予我们的意义所在。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一层意思:善行”,就是善于做事的人。“行”是行事,“善”是善于。善于做事情的人,一定能够以简驭繁,即把很繁杂的事情,弄得很简单,让大家都看得懂。
第二层意思:真正做大善事的人,他所做的善事,完全不着痕迹,真正为善的行为,就像车辆行过道路一样,不留下痕迹。
金刚经说不住相布施,你说别人因为听了我的课而改变的,这就是辙迹了,有心为善已经给自己奖牌了就已经不善了。
善欲人知,便非真善。恶恐人知,便事大恶。相当于我们常说积阴德。
以前的修道人,所经过之处,一点儿痕迹都没有。他们做事情,方法正确,顺势而为;待人接物,顺性而为;教育子女,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就好像船在水上驶过去,一点儿痕迹都没有。
现在的我们,刚好相反,凡走过去的,必留下一大堆后遗症。这个后遗症,让后边的人感觉到很为难,不知道怎么下手,不知道怎么处理。工厂遍地建起来以后,所造成的严重的水土污染,野外露营之后草地上留下的垃圾。
要想做到善行(没有车走过的痕迹的,不留任何痕迹,不留任何后遗症)就要顺着物的性,不加以分别,不加以剖析,一旦起分别心就有了是非善恶,爱憎取舍。

“善言无瑕谪”。意思是说话谨慎的人,不会留下任何毛病让别人来指责。一个人讲话要发乎真心,要合乎天理,没有任何把柄,没有任何毛病,不让别人指指点点,这是每个人都要去修养的。
言必有重,自然就没有错误和瑕疵。同时如果整天说一些不符合道德的话,也会被天道贬谪,你犯了错误才把你谪下来。
真正善言的人就是说话非常简单但是能把事情说清楚,简而易晓
言语莫攻人心病,笑谑莫刺人骨髓,言语不要专门挑人家的心病,笑话千万不要刺入他人的骨髓。
“善数不用筹策”。“筹”,是筹码;“策”,是计算的工具。一个很会计算的人,根本不用计算机,连算盘也不用,因为他心中有数。
你知道大道了,你还需要算计吗?圣人会顺势而为,无为而做。
“善闭无关楗而不开”。“关楗”,是指门上面把门拴住的木栓。真正会关的人,不用任何机关,不用任何门闩,可是别人就打不开。
家里有温暖,孩子还会出去吗让孩子出去,孩子都不会出去。
孩子打游戏,不是不让孩子打游戏而是在他小的时候就没培养他的兴趣爱好,多和正能量的孩子接触,让他多与优秀的人在一起,唤醒他内在善的力量和对事物的好奇心。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真正会打结的人,不用绳子捆但永远打不开。如我们的心锁(感情之锁)或心结。
什么东西是解不开的,以心换心,你拿真心待人,这份真心真情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是因为你们以利害相结。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就像第六十二章有一句话说“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是一样的。
现在的人不是,动不动就说,再不听话,我开除你!像你这种人,干脆离开算了!这就不叫常善救人。
世界上一切人都有用,大才就大用,小才就小用,他会栽花就让他栽花。事实上这句话也就是李白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个人在世界上,他既然存在,他就一定有某种用处。重要是你放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去用出来。所以没有人是完全无用的。
因才而适用,人尽其才。你让人人都有用所以圣人善救人,使人家不要自卑,不要自甘堕落这就是救人。

下面老子接着分析“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常善救物”,就是依照自然规律来救物。“故无弃物”,所以没有任何被抛弃的东西。
在这里倒是可以参考一个故事。在《世说新语》这本书里面,这本书是专门描写魏晋时代很多人的特殊的行为表现的,它里面提到陶侃,说陶侃在荆州担任主管的时候,他们要造船,他就下令把造船使用的很多木头的碎片统统收藏起来,放在仓库里面。大家觉得很好笑,这种碎片有什么用呢?那么小气。
结果第二年元旦的时候要集会了,雪后初晴,所有的台阶都是融雪,很湿很滑。这个时候陶侃就说,把去年叫你们收藏的碎木屑拿出来。碎木屑一铺,大家集会就没问题了。
这说明什么?没有任何东西是真正的废物,就看你能用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什么状况。所以老子描写说,圣人有这种本事,发现每一个人的价值,每一样东西的作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叫做袭明.
“袭”,是承袭;“明”,是常道。“是谓袭明”,是说这是承袭常道的一种很好的表现。
我们中国人常常讲,冥冥中暗合天道。其实,任何东西,只要冥冥中暗合天道,都叫袭明。再浅薄通俗一点讲的话,就是凭良心。一个人凭良心,无私无我,就能够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本来老子认为,对人是不可以这样分的。为了方便说明,他把人勉强分成善人与不善之人。不善人,就是说一个人不是善人。
善人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那些不善之人的老师、榜样而已。他把你当榜样,你才是榜样;他不把你当榜样,你算老几?这就是老子一再讲的,圣人不能标榜自己是圣人。
一个人做好事,不能标榜自己在做好事;一个人救人不能标榜自己幸好救了别人。
所以,老板不可以跟伙计讲:我对你那么好,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这话是不成立的。
你要对他好,是你的事;他要怎么样对你,是他的事。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资”,是取用。一个真正的国家领袖,不但是我们的领袖还是我们的榜样,所以善是不善的老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出自《论语‧述而》
善人就是教人。你能把不好的人教好,这就是你的资本。
《普贤菩萨行愿品》中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砂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萨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众生就是佛菩萨成就的资本。
道不能无物而自道,物不能无道而自物。摘自《知言·修身》
道不能无物而自道,物不能无道而自物。摘自《知言·修身》
解释:道不能离开万物而自己形成道,万物也不能离开道而自己形成物。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对你的老师你不尊重他,对于能为你所用的人不爱他(比如对于老师来说那些坏的学生),那些不好的学生很多时候是提升一个老师能力的最佳机会。
就如同我们生命中有问题,所以我们才学习,我们才成长。当问题解决的时候,我们已经超过生命中所有的人,问题让我们更有力量,这就是烦恼即菩提。问题在利益我们,只是我们在逃避,这也是不爱其资的一种体现。
傅佩荣老师对于“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有以下解读:
我们都知道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周处可以把前面两害除掉,那他不是别人眼中的英雄吗?但他最后发现自己是第三害,那他改过迁善,最后不是皆大欢喜吗?如果你一开始就把周处打成坏份子,说他不对、不好,那前面两害谁来除呢?所以在善恶的分辨有问题的情况下,它是相对的,在这个时候它可能互换位置了,所以师与资要配合。没有一个社会完全是善人或者完全是不善人的,没有这样的社会,不要幻想。
在这个时候,你就要尊重每一个人,他可能透过某些思考、学习或是觉悟了,忽然就转变了,变成善人了。所以这边重要的是圣人善于救人,善于救物。换句话说,宇宙万物与所有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来自于道的。既然都是来自于道的话,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都不能少”,每样东西都有它的意义与价值,都不能够忽略。千万不要自己下一个判断,说这世界上的人都有问题。
比如说在孔子的时代,鲁国出现一位执政者叫做季康子。季康子很年轻,因为他是传承的,就当鲁国的卿。他就问孔子说,我把坏人通通杀光,我来亲近那些好人,这样来治理国家可以吗?“如杀无道以就道,何如?”这种话听了真是让人不寒而栗,统治者难道只会杀人吗?把坏人都杀光,只剩下好人,有这种事吗?他不知道坏人是某些好人某种情况下变成的,他也不知道说现在的好人有些是改过迁善的。

对于需要救的人而不救,这也是不爱其资。
现实生活中对于我们对于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常常会觉得,那些优秀的人没有什么了不起,同时对于那些比自己认知或者层次低的人,我们又觉得他们不可理喻,这也是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补充:晋书·周处传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父鲂,吴鄱阳太守。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蛟或沉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人谓死,皆相庆贺。处果杀蛟而反,闻乡里相庆,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入吴寻二陆。时机不在,见云,具以情告,曰:"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将无及。"云曰:"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处遂励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