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节奏,生存在每个人的独一无二中。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写作,其实是一种情绪的积累。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触动着我们,驱使着我们去经历,去感受,写作的感觉,就是是透明玻璃水杯里的水,随着经历感受的增加,水一点点积累,经历越深刻,感受越深入,水流汇集的就越迅猛,顷刻装满玻璃杯,甚而溢了出来。
这一刻,文字就流淌在指尖,急欲喷薄而出,一展情怀。如果很不幸,这一刻你无法记录,而只能压抑,或而,它会渐渐被烈日蒸发,空留一腔水雾,留之不住;或而,引发它的情绪足够深沉凝练,它会紧紧包裹自己,炼化成一方坚冰,等待再次被唤醒,再次蓬勃而出的机会。而最折磨的,就是水未盈杯,有写作的欲望,却又求之不得,辗转发侧,反复更改,却又始终找不到正确的打开方式。
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的写作,都是从最折磨的状态起步的。学生时代,我们就是为了写而写,而非想写而写,朝来夕往,唯手熟尔。但这种最折磨的方式,不断的锻炼着我们的写作意识,拓宽我们的思维广大,日积月累,当我们的翅膀足够强壮,当我们的内心足够坚强,终会迎来展翅飞翔的机会。
当我们的翅膀还不够强大,我们喜欢借助一些其他的东西,更加准确的靠近文字的节奏。
音乐,拥有对我们最直观、最潜移默化、最无法抵抗的影响力。
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孩子你去哪儿啦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
哀而不伤,痛而不悲。我很喜欢这首曲子,特别是在写一些悲伤坚毅的文字的时候,一遍一遍,循环播放,总是能够帮我找到正确的节奏。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我很喜欢的《枫桥夜泊》,相传是唐代学子张继落第回乡途中所作,千古之名篇。它的产生,故而有长期形成的“坚冰”的功劳,最不可忽略的,却是与情绪相切合的钟声,寒江孤舟,落魄学子,夜半钟声,直击我心。
此时此刻,我坐在家里的餐桌前,头顶的水晶灯暖光融融,旁边的书房里,妈妈看的电视剧的声音时不时传来,窗外不远处,是美丽的九头玉兰路灯,夜晚的马路不像白日那般炙热忙碌,又不像凌晨那样清冷安静,端得是恰到好处,夜风习习,睡眼朦胧,一天的疲惫与内心的文字对峙博弈,抿唇一笑,最好的节奏,或许就是内心的安宁与满足。
文字,与你为伴,我很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