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759329/58d9e65577ff86dc.jpg)
屋前不栽桑,屋后莫种槐。
阳宅不栽松和柏,阴宅才会冒青烟。
院内不种杏和梨,不出墙来不分离。
笔者近日在参加《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江苏谚语卷》的收集过程中,与民间文学爱好者们有意识地收集了一部分花木方面的民间谚语。在前面的花木文化琐谈随笔文章中,更多的是写一些寓意美好的“上天言好事”的美文,而这一篇有意识地写一写寓意相反的文章。——一般地说,寓意美好的东西往往大家欣然接受,而寓意相对差一些的,可能就会勉强些,觉得有迷信的糟粕成分。这也是正常,既然有寓意好的,当然也有寓意坏的,这是人类文明的奇特、诡异之处。毕竟,花木不说话,花木有灵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59329/554896fda574f67b.jpg)
我们70后这一代人,小时候村庄里有各种各样的树木。可是这些树木的栽种,确实是有点讲究的,倘若仅仅把民间的风俗尤其是禁忌归于迷信,恐怕还是肤浅了一些。毕竟,花草树木,先于人类生存于世,历经无数次沧桑巨变,日积月累了趋利避害的“求生”基因,并让这种智慧经由大地哺育而泽被后世,且与其他生物包括人类之间,构成气息相通,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经历过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我们更应该认识深刻一些。下面重点就树木栽植方面的“禁忌”有意识地追根溯源,查找资料,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剖析一下。——尽量不与“百度”重复,避免直接“拿来”,骄傲地说,毕竟作为资深的写手,这点本事与技巧还是有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59329/75da541a2387314e.jpg)
屋前不栽桑,屋后莫种槐。在我的老家,也叫“前不栽桑后不栽槐”。我们很少发现在自家院落内栽种桑树、槐树的,即便桑枣、槐花再好吃,也不容易受到主人的青睐。为啥呢?用现在的观点剖析,大概是因为“桑”与“丧”同音,“槐”与“鬼”靠近。应该说,谐音文化是90年代广东、闽南、海派语言体系,至少在我们江苏,谐音文化并不明显。比如四,恰恰是吉祥数字,四四方方八仙桌子,开口喝酒以四杯为敬,大年初一都祝贺事事如意,很多人娶媳嫁女都专门选初四,购房的以“金三银四”为尊,国人几乎都以“最美人间四月天”为荣。南风日盛之后,“四”就有点儿贬值了——看来,这个数字文化还是值得挽留的。当然,农村里的树木很多,讲究的是离得稍微远些,槐树、榆树往往栽种在河溪畔、沟渠边。桑树因为枝繁叶茂,容易遮天蔽日,而且扎根深,如果栽种在院子里,不仅影响采光,而且将来根须发达,可能会影响地基,而过去的房子多是草房土墙,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桑树也好,槐树也好,栽种在离住宅稍微有点距离的地方,也有科学的道理。
院内不种杏和梨,不出墙来不分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大宋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让红杏家喻户晓,而同是大宋的宋祁也写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词,恐怕大家只记得名句却记不得作者了。本来大自然风光无限,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真是一件美事。可是,另一句“如捻青梅窥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之后,“红杏出墙”成为出轨的一种含蓄指代,成为“寂寞嫦娥舒广袖”的刺耳寓意,与“绿帽子”一般大逆不道,被视为奇耻大辱。最近有一句网络语言“要想生活过得去,就得头上有点绿”,其意是说要想生活顺畅,就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要过于计较,这个不强求大家苟同。至于梨,当然与“离”谐音。古人最重情,家人最怕分离,夫妻最怕离婚,“多情自古伤别离”!自然,杏、梨虽好吃,但是杏树、梨树自然在院子里不受待见。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59329/7a8068ede43c5c47.jpg)
阳宅不栽松和柏,阴宅才会冒青烟。“松柏桑梨槐,莫进王府宅。”这句话本来是一位来自北京的研究花木文化的徐姓朋友前几天在朋友圈发的微信,笔者与之进行了深入沟通。居家的院子、房子一般称为住宅,又称阳宅;相对阳宅而言,人去世的坟地多称为阴宅。我们常常看到,坟地包括烈士陵园周围多栽有松树、柏树,因而居家的院子里或者门前,一般不栽松柏。这确实是有讲究的。传统文化有一些说法可能是神乎其神,但也未必就是糟粕。比如,院子里不能不种树,也不能只种一种树。是这么解读的——院子是个口,如果不种树只有人,那就是“囚”;只种一种树木,就是困。那么,院子到底栽什么?窗台上摆什么花?发财树到底放在客厅那个角度?公司里摆放花木有什么讲究?会议室摆放何种花草?不同节日给不同的人送什么花?在后面的文章里,我们会与大家一一道来。在这里,笔者知道有些朋友是没有耐心的,那就先透露一点:院子里宜栽上柿子树、石榴树,分别寓意仕途蒸蒸日上,多子多福。当然,这里还有很多讲究,要看家庭成员和房子说话,如果是别墅那讲究就更多了。欲知更多花木文化,敬请期待更多文章。(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花木文化专业委员会 梁根华 供稿东部战区创作室主任吴国平摄影 图片选自吴国平《且寻且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