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在S大学文学老师向老师的读书会群中,其学生C发布了一篇关于阅读书单的文章,文中提到了村上的一些作品……于是在微信群有了一次由村上谈及的关于经典文学的谈话。
向老师:你说不建议阅读《百年孤独》是因为人物关系太复杂人名太多。但这本书价值绝不在于此。我就从来没有记住人物名字及关系,但我至今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书之一,值得一读再读。还有你提到的包括《海边的卡夫卡》等几本书,远远算不上经典,甚至包括我们这次读的《挪威的森林》。村上固然畅销,但离经典还有距离。
学生C(下文C):《百年孤独》人物关系太复杂,感觉捋不清楚。
X:红楼梦人物关系及关系够复杂了吧,仍然值得读,不是吗?
C:向老师觉得村上与经典的距离是什么呢?
X:首先,经典需要时间的考验。但也不能说一个作家或作品不够老就不算经典,但的确也不能匆忙地把流行定为经典。村上的问题在于,他的作品固然很有情调,但没能触及到人类及人性中最深处、最根本的那些问题,这个他本人也承认过。
C:其实对于村上的作品我有些欣赏无能。
X:一个伟大的作家,要能在其作品中揭示那些最为普遍的人性、能够批判那些最不公正的存在、同情人类那些最不为人知的苦难。《百年孤独》中你也能读到这些,《红楼梦》你也能读到这些。所有伟大的能称得上经典的作品都有这些特点。
C:我仔细想了想《傲慢与偏见》还有《了不起的盖茨比》……
X:包括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那个俄罗斯女作家的作品。
C:看来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啊,还有继续读啊!
X:说回村上,我认为现在给他下定论还为时过早,跟得不得诺贝尔奖无关。比如莫言得了奖,但我认为他的作品也缺少了某种东西。
C:没读过莫言会挨抽吗?
X:当然不会,我也只读过他一本小说,而且是在很多年前他还没有得奖的时候。
C:我觉得村上的作品确实是很畅销,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是真正的读懂了,又有多少人跟我一样是朦朦胧胧似懂非懂。
X:村上的作品并不难懂,主要是他写得太朦胧。他可以算是一个印象主义派的作家,不是写实派。
C:还有一个原因,我没去看任何书评,读完了也没去深究过读后感什么的。不过我倒能看出来村上对很多人文字风格的影响。
X:读一本书之前我会尽量避开书评,担心它影响我自己最初的感觉和印象,而且好多书评家靠写书评吃饭,并不一定认真,就像也有不认真教书的老师,哈哈。于是你无意中当真的话无意中就被毒害了。
C:靠书评吃饭倒是真的。
X: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诟病现在的所谓的文学研究者。
C:不过他们的角度有些确实挺有价值的,会有不同的理解,尤其电影影评。他们会为了写影评反复看好几遍上十遍,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是很厉害了,钻研很深入。
X:同书评一样的问题,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完全是牵强附会,主观臆断地在那里解释一遍,而没有真正地去读懂作品。信不信由你,许多外国文学研究者甚至不读原著。
C:这也行?
X:怎么不行,这些人往往还是大教授大学者。
C:毒害人啊!
X:我在想要是在那些外国文学研究的大学老师中做一个调查:你读了多少外语原著,结果一定非常有趣。我没有诟病同行的意思,因为我也想知道这样的调查结果。
C:我觉得对于一般人来说书评影评还是自己读后再写吧,不求能写得多有深度,但求真实。
X:可以写,但不要冒充专家。
C:我马上就去问问相关专业的同学!
X:好,记得告诉我结果哦。
何为经典?
这次交流大部分关于“经典”。
那么何为经典?
在此之前,我对经典的定义就是“知名度广、有名气、评价高”,于是自然而然就把村上划如了经典。但与老师的一席谈话,彻底改变了我对经典的看法。村上固然名气大,固然畅销,然而他与经典之间差距不仅仅是一个诺贝尔奖。应该这么说,村上的作品可以算是精品,但不能称为经典。他的作品中少了某些关乎人类命运的东西,反映了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的人性,言近旨远,具有启发意义,而这些特点正是经典不可或缺的。《红楼梦》、《百年孤独》、《战争与和平》、《双城记》,哪一个不符合以上特点呢?
我们称之为经典的东西都具有典型的环境,典型的人物,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只有处在典型环境中的人物才能成为典型人物;也只有表现了典型人物的环境才能成为典型环境。正因如此,它们才能对我们有许多启发和教育意义。从这个角度讲,村上的表现力似乎也还不够。所以,不能轻易把“经典”二字随便往作家身上套。
为什么读经典?
经典难得,那些作品经历过时间长河的洗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文艺思潮的发展进程和人类科学文化的进步,不仅仅是文学,还包括哲学、科学、艺术等等。在今天的文化界,或者说图书出版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好书出现在你我眼前。这些书中不乏销量上千万的,也不乏读来倍觉酣畅淋漓的,但这些作品能在你我心中留下多少痕迹呢?大多数也不过是读后就忘,沦为书架上的“包袱”而已。
老实说,上大学以前我没怎么读过经典作品,大部分都是畅销书;但随着年纪的增长和阅读经验的积累,我愈发觉得畅销书的“无力”。首先是语言的无力。我曾经见过一本畅销书,作者连最基本的词汇运用和语言功底都没有,竟然就上了“畅销榜”。作家自己本身功力不够,读者也不是争气,呜呼哀哉!其次是思想的无力,我实在搞不懂有些大家都懂的道理怎么就能像装罐头一样被胡乱塞一块儿凑成一本书呢?而经典的魅力就在于语言和思想的双重力量。语言自不用说,作者的思想更是直击人心,比如我读《阿Q正传》常常会觉得自己被鲁迅“打”懵了。这是一种阅读畅销书所体会不到的震撼,这种震撼是只有经历过千万人“检阅”后的好作品才能带来的。
我认为我们有必要读一读当下的畅销书,紧跟时代潮流,但实在更有必要多读好书,读经典好书。做文学研究的人应该读,社会上广大群众应该读,中小学生更应该读。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小学课本中鲁迅的文章越来越少,即使它难懂,但也不应该成为不深入学习的理由。大时代背景下的人是什么样的,除了从文学作品中找答案,还有什么更好的途径吗?
原创作品,转载请私信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