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3日,周一,晚上,南京-溧水中南锦城
1月底,S老师的成长会要求做月行动复盘。在看到这个任务要求之前,我刚写完了1月总结和2月计划,心想,这个月行动复盘和我已经写好的1月总结、2月计划有何不同?难道不是一回事嘛?如何再写一份内容不同的月度复盘出来?
为了完成这个复盘任务,做了前置两点准备:
1. 查阅了一些关于复盘的资料,主要围绕柳传志的复盘思想,在联想的应用。
2. 听了S老师昨晚关于复盘的分享课程。
坦白来讲,看了材料和书并没有太大的感受,因为理论很多之前自己也都知道。但在听完S老师的分享课后,才真的有感觉,复盘到底是要复什么,怎么才能有作用。然后今天上午,就很快的写完了自己的1月复盘,并且相对还比较满意。
总结一下,为什么S老师的分享课可以带来那么大的效果。(这也算是一个小复盘吧……)
首先,S老师关于怎么做复盘的体系很完善,从日记录,到周总结,再到月复盘,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周总结是日记录中关键点的总结和提炼,月复盘是日记录和周总结中的规律性事项的分析和思考。
其次,S老师关于日记录、周总结、月复盘的内容的建议,非常简单直接,4-5个点,已经设计好,自己只要照着梳理和填写就行,操作性非常强。
我刚开始一直认为,是因为上述的两个要点,带来了这次月复盘的好效果。但是仔细回忆,很多其他老师也讲过月复盘(或类似的月度总结等等),也都体系性很强,内容也都很具有指导性,也有明确的内容点甚至直接下载的模板,但为什么之前的总结和复盘,自己看来都很表面和敷衍,没有这次的效果呢?
所以,必然还有些其他的什么原因。
重新回过头去看自己这次复盘的内容,我认为最大的影响因素,是这个月“真的有事可说,真的有感悟可写,真的有变化,真的有值得自己或欣喜或遗憾的规律性事项”。
而这个变化,是从1月20号才开始的,从认真的强迫自己读《毛泽东选集》(一本之前打死自己也不会去阅读的书籍)并完成作业开始的。
非常妙的有两个点。
一个是读《毛选》本身。完全无感以及无兴趣的书,但必须一页一页的读,让自己没有那么浮躁,可以逐渐沉下心来。而沉下心来这件事,又带来了诸多变化。比如对自己的问题看的更沉稳,一旦看的沉稳,想改变自己的固有的毛病的动力就更大一些。最显著的是有了想法之后总想着明天再开始,或XX时候再开始,而不愿意当下立即就开始的毛病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又比如,开始学习其他的知识,开始没有那么着急想要立即的效果,可以接受一个长期的慢慢学习和理解的过程。
另一个是每天完成《毛选》的作业。每一道作业题都不是直接的书本内容的整理,而是思考题,结合前后文的思考,需要查阅外部资料的思考,迁移到个人成长中的问题的思考。完成这个作业最大的好处在于培养了思考的习惯,对事件本身的思考的习惯,对事件的迁移性的思考的习惯。短短的10天,已有显著效果。就如在复盘中提到的:
“开始有意识的或者说习惯性的思考很多东西。比如在看到西贝暂停营业现金流撑不过3个月的新闻,想到得到的知识春晚有和西贝合作,得到会不会让自己刚开始合作的品牌出现问题,得到会怎么做,西贝会不会求助于得到?以及看到电视上各种谍战剧,会在想这个剧是什么时间段,是否符合历史等等。这些以前是不会想到的。”
这一次的复盘意义重大,或者说,这10多天的经历和成长意义重大。接下来的日子,就如月复盘中所说:“最重要的一条,坚持和保持住最近10天的学习成长状态和自己的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