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课了解到,在一战爆发之前,奥匈帝国的奥地利政府和政策并不昏聩,相反还很开明。在萨拉热窝被刺杀的斐迪南大公也并非要压迫塞尔维亚,而是打算扶植今天的克罗地亚来对斯拉夫人实行自治。真正引爆大战的责任,其实在于塞尔维亚激进的民族政策,他们对于其他民族执行了鸡犬不留的灭绝政策。
当时,奥地利不仅对各民族非常公平,甚至对少数民族还有倾斜和补偿。比如捷克人抱怨自己的议员数太少了,奥匈帝国还答应给个保底数。
各民族不分大小,都得到了真正的平等和尊重。在维也纳议会里,议员们用德语、捷克语、波兰语、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斯洛文尼亚语、俄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演讲,爱用啥用啥,议会并不提供翻译。别人听得懂听不懂也无所谓。
20世纪初,美国游客就被奥地利政府的公正性所震撼,认为这简直就是人间典范,欧洲之光啊。
更为重要的是,从1881开始,奥匈帝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到一战前的短短三十年间,奥匈帝国一度是欧洲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必须要看到,奥匈帝国这一片大好形势,一方面是吃到了第一拨经济全球化的红利,另一方面就是明智的民族策略。
但是,奥地利的这个政策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遇到了塞尔维亚这种完全不可理喻的极端民族主义,怎么办?
奥匈帝国在一战之前,他们各个民族在巴尔干那么小的一片地方难道是按民族、泾渭分明的居住在一起的么?
照理说,工业化一兴起,城市一兴起,各个民族进了城的人都会按照社会化大生产被组织在一起的啊?
我个人感觉在工厂车间里摸爬滚打上几年,一口锅里吃饭,什么民族矛盾都会淡化很多,尤其是抄起家伙和老板干仗的时候,民族就模糊了,阶级就凸显了。混杂在一起时间久了,就像现在的欧盟,利益纠缠了,分则双输,合则双赢,怎么分裂啊?
更加想不通的,塞尔维亚在一战时期就闹腾了一回,结果过了70年,南联盟时期又闹腾了一回。
一二战死了那么多人,世界承受了那么大的痛苦,这些极端分子怎么还能煽火起那么多人放着好日子不过,非得成立几百万人、一两千万人的一个个小国家呢?而且,不让独立,就打仗。一个几百万人的小国家,资源已经很难自给自足,也很难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了。
这里面,这些极端民族主义者是不是有一些除了民族情绪之外的深层次的利益关系呢?
这些人追求的实际利益是什么呢?
反观中国,在清末民国初年的民族政策,也是五族共和,是以国家统一,民族一体多元为前提的;多民族共和的这种共识,感觉在中国就没怎么费劲儿就达成了。
真是想不明白啊!
但是,有一点很明白,就是绝对不能让不能容忍其他民族的邪恶团体壮大起来;绝对不能让不能包容共存的思想壮大起来;这种团体和思想才是真正的大毒草。塞尔维亚、希特勒、本拉登都是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