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一个现象:一位女同事老是跑到我们这边来照镜子。当然,也不全是来照镜子,来的时候都带着水杯,接完水,然后悠然走到镜子面前,照照脸,转转身。
我的座位背对着镜子,几乎每次一回头,都能看见她站在镜子跟前,所以不自觉就留意起来了。一看见她过来接水,就开玩笑道:“来照照镜子吧!”然后她就有说有笑地走过来,对着镜子打量一番。
多次回头见到这一幕之后,我倒是觉得这样挺好的。女性落落大方地照镜子,端详自己,我用四个字来形容:美从心生。
图片来自必应一、正衣冠,重形象,懂规矩,这就是无声的牛逼
我并非矫情,看到她频繁照镜子后,我真心涌起一种美的感觉。我想,这同镜子和她本身是分不开的。
关于她本身,我不必多言,一是对她不甚了解,说不了什么像样的话,二是勉强说一些,怕言语不到位,得罪了她,所以还是来说说镜子吧。
镜子有什么好说的?能说的可多了,唐太宗评价魏征的话里就有“以铜为镜,以史为镜,以人为镜”,镜子能够反映出自身的形象,优点缺失,甚至让人明白一些得失利害关系,很是了得。
镜子给人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正衣冠了,走到镜子面前,看看自己衣领有没有翻正,衣服有没有穿周正;或者看看自己的那张脸蛋,有没有留下岁月的痕迹。
镜子是让人注重自己形象的。试想,把一个蓬头垢面的人拉到镜子面前,让他看看自己的样子,只要不是心如死灰,对人生失去希望,他应该恨不得立马清洗梳理一番的。
镜子中的形象对人有那么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天龙八部》中康敏被阿紫破了相,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之后立马吓死了,这是求死的绝望;明朝名将洪承畴被俘之后,不让一滴灰尘落在自己身上,这些一一看在范文程这面“镜子”眼中,这是求生的欲望。
镜子是一种很重要的物什。不是有这样一则故事吗?大家嫌电梯慢,等电梯时十分不耐烦,后来有人建议在电梯旁安一面镜子,结果大家不耐烦的情绪消失了,因为等电梯时可以照照镜子,有事可做,这就是镜子莫大的功劳呀!
利用大家重视形象又打发时间的心理,让大家转移注意力,平静下来,这才是高招。镜子正好充当了这一道具,镜子安而人心安,复杂的问题就这样简单解决了。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那么照镜子时手舞足蹈,大肆咆哮好吗?我认为那样是不懂规矩的。既然一面镜子立在那里,保持静止,你就应该心情平静地去照,这样才相宜嘛。
就像我那位女同事那样,照镜子时不急躁不妄动,举止得体,落落大方,虽然时常打趣她,但我心里是认同她的,觉得女性就应该这样多照照镜子。
我最欣赏这样一种照镜子的状态:正衣冠,重形象,懂规矩,这就是无声的牛逼。当我们忍不住想要吹牛逼时,不妨来到镜子面前,看看镜中的自己,沉思片刻,那牛还吹得起来吗?
图片来自必应二、稳住心神,多照镜子,省己慎言,修养善莫大焉
我不经常照镜子,不,应该是经常不照镜子,所以我脑海中停留的,似乎还是当初那个风度翩翩的少年。近年来照照镜子,发觉眼前的形象与我想象中的相距甚远:脸圆了,抬头纹起了,双下巴有了。
有时候,我都没有足够勇气正视镜中的自己,以为那是一个虚幻的我,真实的我应该充满智慧,形貌昳丽,我想去挣扎着改变,却意志不坚定,动力不强劲,只好随着岁月添了新懒。
但是镜子不会作假,镜子中的自己肯定就是真实的自己。我的思想要改变,不要再羁留于少年,要稳住心神多照镜子,认清自己的真实面目。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既然本体不能改换,衣装倒是可整理的。看到自己的本体不帅时,不可暴怒;看到自己的衣装不整时,学会耐心。不可暴怒就要时刻提醒克制自己;学会耐心就要平静下来,认真去梳理自己。
图片来自pixabay这是以镜为镜,镜子中看到的是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完整的自己。要看到完整的自己,就要以人为镜了,这就要求我们多像别人学习,多反省自己。
多像别人学习,就要多观察,多交流;多反省自己,就要多思考,多总结。而多学习,多反省是内在的过程,外在的表现还是慎言于众。
近年来我经常有这样一种感觉:有时说得多了容易口无遮拦,所谓“失言”,虽然一瞬间觉得痛快,继而转入深深的悲哀。
图片来自pixabay进一步深挖,要看到完整的自己,除了要照镜子,以人为镜,以史为镜也是不可缺少的。《红楼梦》中有一面“风月宝鉴”,《诗经》中也有一句“殷鉴不远”,我们又何尝不要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呢?这就要求我们多读史了。
看到完整的自己,说到底就是修养的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了。它看似只有一步之遥,实则千里迢迢,现在你还敢拍着胸脯吹牛逼,说对自己了如指掌吗?
修养者,忌妄言。能够了然自己,实属不易;能够以一颗平常心,由表及里地认识自己并时时敦促改正,善莫大焉。
图片来自pixabay三、多照镜子,少吹牛逼,是一种认真生活的姿态
多照镜子的人,是爱惜自己的,他们知道要保持一种形象,呈现给生活最好的一面,这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
少吹牛逼的人,是知道自己分量的,他们懂得要虚怀若谷,呈现给生活谦卑的一面,这是一种高级的生活方式。
多照镜子,少吹牛逼,在我看来是一种认真生活的姿态。前者是一种广泛的吸取过程,后者是一种谨慎的表现手法,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尊敬而骄傲吗?
图片来自必应针对二十世纪中国泛滥的“主义”问题,胡乱先生提出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观点,实在是心中有一面镜子,看清楚了一些社会现实。
有一句话叫“心里明镜似的”,这是一种很高的洞察境界。它不需要借助什么实实在在的镜子,心中自有一明“鉴”。这样的人如若能常怀不忍之心,反省克己,多思慎言,少吹牛逼,时间一长,必定空灵,而少忧虑了。
空灵当然是内在的,而这空灵境界的外在表现,就是一种认真生活的姿态。你会矢志不渝地照镜子,管束住自己过分表达的欲望吗?
卒章呓语:
请相信,
我的一切说道,
都是没有营养的河畔苇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