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的最后一天,我发了条微博:以后,平和待人。类似的话吧,16年、15年,好像也说过,然而,这一个月不到,我还是好几次没控制住自己暴躁的洪荒。
没有想到像我这样一个不仅没有耐心还粗心到爆的人,竟然已经在财务的行业里混迹快六年了。
如果用几个词来勾勒这个职业的众生相,大概是:谨慎、细致、保守、内敛,性别比例严重失衡。
做财务的女生真的是太多,太多!
周一去国税局办事,在地铁上被挤到扭曲,提前一小时赶到办税大厅,队伍已然快排到马路上了,密密麻麻几乎全是做财务的人。而这些只是碰巧今天来办事的企业,还有那么多没来的,这个城市的人口得多大的基数啊!蝼蚁般的财务人群里,一眼望去基本都是女的。
今年大一的表妹也选了财务专业,我很想问她是不是也被长辈给骗了,是不是有人给你说,财务这行稳定,越老越吃香? 现在再听到外行自以为是的给我讲什么越老越吃香的话,我已经连白眼都懒得翻了。
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要给女生灌输稳定这个词?稳定和等死有什么区别?而现在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工作是稳定的呢?
工作几年,深深的感觉,起点很重要,突破太难。非985、211很难很难进四大,于是还有两条选择,要么去一个小的事务所,要么去企业。
正规一点的事务所也并不好进,我当初找实习的时候,很多机构非但不发工资还要倒收学费。况且事务所只是跳板,最终还是要跳到企业去的。但这依然是我目前认为做财务的人最好的职业路径。
进企业吧,也是两条路,我当初一直想进大公司。可有人总劝我,大公司分工细,学不到东西,不如去小公司。后来,我终于如愿进了大公司,我的一些同学去了小公司。我搞不懂他们一门心思的要从内账会计转外账会计,他们不理解我为什么会忙成那样。
几年下来,内账的同学好不容易转到了外账,可是工资依然不高,接触的业务太过简单,我遇到的问题他们都不曾了解过。没有规范的流程,光是听着都觉得很乱。
而我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虽然工资福利好一些,压力也是成正比的,真要算到时薪的话,廉价着呢。大公司对基础岗位的要求不高,大量的校招生奔着公司的名气跑过去,在单一的岗位上重复劳动,还要顶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几年下来,工作经历依然苍白的不行。有的人一毕业就进了预算部门,做了几年的预算连分录都搞不清楚;有的人,年复一年的只做一块费用,从来没碰过报表;有的人在财务部待了几年也没报过一次税。
入行是需要运气的,有转岗的机会供你学习,有前辈愿意教你,就该谢天谢地了。这行看中经验,跨行业跳槽可能性太小。失去了应届生的身份,很难再遇到一个公司愿意做慈善招个小白进来从零教起。在原来的公司里熬吧,出头也绝非易事。财务部一大群工蚁里,主管最多就三五个,经理就那么一两个,总监,慢慢奋斗去吧。可是时间并不等人。CPA还没考出来,年龄已经不小了,忙着相亲结婚,忙着一胎二胎。即使你不结婚,也没对象,可领导不放心啊,有好的机会,也尽量把目光放到那几个硕果仅存的男生身上。哪里是女生适合学会计,男生才是占尽了性别优势好嘛!如果这个男生再开朗一些,情商高点,立马成领导左膀右臂,如果还会点编程语言,PPT做的漂亮,绝对是领导眼中的宝。
基础会计地位很低,这年头,似乎谁都觉得自己可以做财务,谁都觉得自己去考个证就能入行了。曾经有一个同事创业,连400块钱一月的代账费用都舍不得出,大咧咧地给我打电话:"把你平时记帐的表发几个给我……啥?还要用软件!"
在学校的时候,学着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泡在图书馆里看德鲁克,看货币战争,谁曾想呢,毕业后,你就是个讨人厌的小会计。公司的宏图大业轮不到你去了解分析,长投合并,金融衍生工具,你在实务中根本碰都碰不到。不是谁都有机会年纪轻轻就出国留学,名企实习,继承皇位。
穷则思变,我把这句话理解为,穷途末路则思考改变。每一个职业都有性格的共性,做的越久,这种特征会越来越明显。财务的特征是注重细节,缺乏冒险精神,这变起来就很不容易了。
所以,大多数人选择了考证。初级,中级,高级、CPA、ACCA、CFA、AICPA……够你考一辈子。也有不走寻常路的,有个同事就斥资十几万去报了个MBA班,很多人并不看好她的选择,还不如考几个证来的实在。
可是,考证的人年复一年又有多少人笑到了最后呢?周末和傍晚的图书馆里几乎座无虚席,随便一抓都是一把考会计的,看着那么多埋头奋斗的疲惫身影,愿大家都能实现自己想要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