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实在太累了。虽然昨天出门前还赶着睡了半小时,但是连续站立俩个小时还是很累。今天和朋友交流起昨天当志愿者的感受,怎么说呢,不知道是身体疲惫引起了心理疲惫,还是确实这件事并没有带给我预想的那么大的满足。如果很满足,应该会是像运动完之后那种酣畅淋漓身体 exhausted但精神会很放松吧。是否做志愿者很难放松呢?因为毕竟有任务在身,所以也无法安然享受,进入段子。总之,虽然诸多因素可能会影响,也不至于难看,也不是一个好笑的都没有,但整体上从内容体验还是不如上次看的专场。 为了这个内容而把自己搞得这么累,实属有些划不来了。感觉出门半天,回来要缓两天才行。
还是看网飞的线上专场吧。还有宋飞!又可以同时练习盲听!多好啊。宋飞真帅。
碎碎念《关于近日被推送某博主采访千鹤子的视频》,我的话真多啊。不过写出来还是爽,好过在脑袋里转悠占内存。
又不让我发,我说什么了?真是坑啊。自己建立个人网站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了。
回顾一下:
①被推荐视频,抗拒,不想看,又觉得别人推荐给你,看看吧,也无妨
②看完一般般,想起以前的一些感受,写下来
③写起来没边儿了,但把自己的思绪理清楚了
④发出去,断舍离了
早晨7点20醒,被推荐千鹤子采访视频,第一念头是不想看,因为不喜欢博主(为什么不喜欢,不喜欢哪一点,我现在还没有特别明晰,总之没有很喜欢就是了)。后来自我觉察了下,难道我是因为嫉妒吗?(第一反应仍然是评判自己,内心仍然认为嫉妒是不好的不应该的,希望快速表明自己不是嫉妒,所以会先反问自己这个问题。)仔细想想,好像让我觉得不喜欢的,并非这一点。毕竟要嫉妒的话,那可嫉妒的人多了去了。后来有个群友也分享说感觉这个采访视频怪怪的。看来也并非只有我一个人有不适的感受。虽然她的“怪”和我的感受很可能不大一样。
我发现我不喜欢的时候还是蛮多的,但却常常想,我不喜欢是不是我自己的问题,不希望因为个人喜好而去评判或否定一个人或一个作品。(对自己好严格呀,你不抑郁谁抑郁呀)怎么就不能简单直接地尊重自己的喜好与厌恶呢?其实你的喜欢不会对一个陌生人造成任何影响,你的厌恶也不会对一个陌生人造成任何伤害,毕竟你又没有把不喜欢转化为攻击(无论是言语上的,还是物理上的)。
尊重自己的感觉,只有当你的喜好和评判足以影响到一个人的利益时,你才需要谨慎而公平的给出评价。(正如《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说的那样。)其他时候,你只需要真诚表达你的感受,你也有这个权利。
所以,不喜欢便不喜欢吧。带着不喜欢点开视频,看看能不能觉察到为什么。
大致看完。比较短。还好。没有我想象中的会加重我的不适的反应。毕竟是短视频平台,时间短,能感受到博主想要剪辑得很有话题性和冲突性,但除了千鹤子讲自己的一些观点时,其他并没有觉得很深刻或者怎样触动。不过倒是增加了我赶紧去看完书的动力。
看完视频后,我大概有点觉察,我一开始不喜欢不想看,是因为对博主有一个历史判断(自然是我的偏见,不一定对或者准确,甚至很可能是错误的,也或许就是我自己的投射而已)。大致印象是她会把人与人的比较、尤其是(身份、学历、阶层、工作、财富)高低,拿出来说,并放在一个主要的焦点上,以吸引流量。比如强调自己的高学历、城市女孩,强调丈夫的农村出身、学历不如自己。她的重点在于所谓阶级和出身阶层的“鸿沟”,然后告诉观众,问题重重,但她处理得很好。我不知道为什么,感觉隐隐透露出一种“我选择并接受了这样的人结婚,我没有那种刻板的身份和阶层偏见,我的道德多么高尚”的优越感。这其实与其性别身份无关,只关乎阶层。但由于她的女性角色掺杂其中,又似乎想借用女性主义,来阐释自己的困境。(毕竟短视频不是生活本身,不符合事实是常态。只是我一开始看她的那些视频时,是把那当作一个连贯的故事来看的。所以我会自己脑补之间的联系。就如看一本小说一样。所以,我说的都是我的感受!感受!感受!强调一下。并且由于我不大喜欢了,觉得浪费时间,我也没有完整地看完她所有的视频。都是偏见!偏见!偏见!)比如结婚前明明说好不生育,结果丈夫反悔了。我觉得很矛盾。她表现出自己在两性关系中强的一面,然后又说自己在生育这件事上成为了弱势的一方,似乎无法自主自己的身体。我觉得这其中隐隐透露的推理不符合逻辑,因此让人难受。
在我的感觉里,她这次采访视频,也有很多营销性问题。并不全是真心求教的态度。不过我这个感觉也可能是因为:或许她没有权威议题,而我有吧。
我对她的感觉是,她刻意在自己生活中挑了一些极有可能会引起极大讨论或争议的话题点,以获得流量。然后当流量和骂声(很可能是不理智的)一起到来时,她却一副为什么要骂我的样子来彰显自己的无辜。这让我觉得虚伪。如果你坦诚地说,我知道大家要骂我,但我还是要说,因为我希望表达怎样的观点,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对一部分人有所帮助。那我认为她生活中的任何细节,无论是所谓学历高低、阶层身份、夫妻矛盾、城市媳妇和农村婆婆之间的相处,都可以分享。但你不能一边以流量为目的主动选择了这些话题,一边暗含指责地表示,这流量不全是称赞,都是网友有问题,我被很多人骂,我是网暴的受害者。(当然我不是说网暴不可怕,我也不知道她到底收到过多么恶劣的骂声,但我的意思是,一个标题党的视频发出去,大致可能有些什么样的反馈,她应该是心里有数的。)
有一个这次视频的小细节。她提到她婆婆帮忙带小孩,她会给报酬,她婆婆表达了孩子上学后如果不需要她带了,她想让博主帮助她找个工作,让她得以留在大城市的愿望。我想,给报酬不是应该的吗?为什么你说起来是那种态度,似乎给钱就不够亲?毛线啊,凭啥免费给你带娃,你和你老公的孩子,是你们自己要生的,又不是你婆婆要生的。你老公让你生,那也是你和你老公的事情,和你婆婆无关。再一个,当她转述婆婆的愿望时,我感受到非常明显的不尊重,似乎有那种“我帮助了婆婆,婆婆很感谢我,我真厉害我真大方我真无私我真善良的施恩心态。”(当然可能是因为我个人议题,投射了。我就是不喜欢有人表现出一副我帮了你、你应该感恩戴德的样子。是我主动求助的吗?是我需要的帮助吗?非你的帮助不可吗?没你我就不行吗?咳咳,我这样子,活该我孤家寡人孤立无援啊。)
我理想中喜欢的博主,应该是那种要么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困扰,希望获得理解、倾听或者一些帮助,要么是真诚地觉得自己有一些可以帮助到其他人的东西,希望展示出来被大家看到,又或者只是简单地真诚地、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表达自己。在我浅浅看来,她不符合我心中的这个标准,但是又获得了巨大的流量,在我不主动关注的情况下,几次三番被别人和互联网带到我面前,所以我有一种恼怒。
好吧。一通乱说。她已经占用我太多时间了。打住。
咳,我全篇没有提名字。希望不会引战吧。没流量还是有些好处的。安全。虽然隐隐有种冲动,主动发到一些地方,看看有无出乎意料又有帮助的反馈。比如指出我的观点和感受是不是因为一些误解?我真的很想知道呀。但也怕怕呀。
试试吧。社恐挑战实验。先做个善意假设(《再见爱人》里黄执中那听来的),我相信还是理性和善意表达的声音更多。
喔,其实我还有个题外小疑问。这种找名人采访的视频,要给钱的吧?业内规则是给多少钱啊,看身价?会不会出场费很贵啊。咳,我主要有个人议题,想着:能请到千鹤子出场,怎么那么厉害,是什么打动了她。是诚恳占大部分,还是我付不起的价钱......咳,最近看《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对于“人脉(Networking)”这个词有了新认识。
Now, a lot of people have an instant aversion to the term “networking.” It conjures up images of slick, self-interested people manipulating others to get things they don’t deserve, or hucksters pretending to care about someone just for the purpose of using that person to get to someone else. These negative images are powerful and reinforced by lots of characters in films and novels, as well as too many real people we’ve encountered or heard about. The good news is that, although these stereotypes are not without real-life examples, they are by far the minority. Let us see if we can make it easier for you by giving a different image of networking (a reframe).
Dysfunctional Belief: Networking is just hustling people—it’s slimy.Reframe: Networking is just asking for directions.
下午处理票据,看再见爱人,删掉几本电子书(断舍离),步行还书,借了新书。晚上的讨论会,获得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建议。晚上一点左右入睡。换了新床单被套,睡得不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