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语言孤独
当我开始写<舌头考>时,我走在街上,和人说话都听不见任何声音,只想观察每个人脸上那个黑幽幽的洞口中跳动的舌头。
有时候自己会跳出同人们说话的状态,游离出来,看看周边的人的反应,听周边的人说话,好像自己并不存在,也觉得别人好像都是空虚的,没有缘由的游离。
儒家文化不讲究语言的精准性,基本上儒家的语言是接近诗的语言,是一种心灵上的感悟,把语言简化到一个非常单纯的状态。
许是自己真的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至深,所以我长期以来说话含糊,在理解词句的意思上也是含糊的。以前总是不能够理解和区分近义词和形近词,许是自己并没有认真对待?也许是自己对事情的感悟是笼统的,不细腻,才会有笼统的感受,酸,是带着什么味道的酸?若是有了这种追根到底要描述准确的心态,就会自然而然掌握很多的近义词了吧。自己主动询问,主动吸收,主动探索,自然比被动的背单词要好得多。
第三章:革命孤独
历史上有一些著名的革命事件,围绕这些事件会有多层面的深层次的分析,每每看到这些分析都会感概历史里的这些人的独特革命性,他们的颠覆和内心的强大,就应该是如此受人爱戴。当近代没有了这些颠覆性的革命,每个个人自己生命里的突破和改变,就变成至关重要的革命。一直以来是文科生,一直以来看得书也是文学类的。写书的文学家认识到自己作为文人的重要性,我在读书的过程中无形就加深了对文学的认可。但是如果从理科生的角度来看呢?如果从一个医生,生物学家,植物学家,科研人员的角度来看呢?文学的重要性又是什么?其中有些文学是不是就不那么重要了?文学并不能产生稻谷,不能造大炮,不能开飞机,文学到底能够做什么?网上的一些自媒体,主流媒体都在宣扬文学的重要性,在工作之余给文学留一片天地的必要性,其实这是对中国人千百年来的读书习惯,生活习惯的革命。中国人历来读书只为做官,其他不读书的人不是因为不爱,只不过是生活艰难,在天地间劳作之余已没有了读书认字的精力。读书认字的好处是10年往上的积累,读书认字之后,除了做官,其他的好处一概没有,如何能够让农民自愿把自己的粮食换成知识?读书能够干什么呢?直至今日,很多中国人读书还是为了顺利进入更好的学府,至于学生读书的目的,要看个人的机缘,找到了,苦心钻研,没找到,就是迷茫。文学,有什么用?文学家应该不仅仅是中文系毕业的人。写书者也不应该局限在读文科的。任何一个行业里的尖端人员都应该写本书,从自己的角度描述这个社会,把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痕迹留下来。如果不是《朗读者》,我看不到中国99%的人在干什么,在我的印象里,生活只有一条路,我甚至担心这一条路太过狭窄,我为什么不做别的事情,通过阅读不同职业的不同类型的书,我知道生活有很多面,每一个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可以活下去,每个人把自己的那一面做好,就足以对世界做一点变革。可是每个人的革命斗士孤独的,因为每个人的独特性,ta的革命最终走向孤独。如果不革命,可以在路上找到很多同伴,可以相携着在路上散散步。
文学不应该那么自私,文学应该关心更多人的生活,走向社会的边缘,去抨击不正义,不公理的事情。 ——陈映真
原来他说的【共产党】就是革命,讲的是一个梦想,当你二十五岁时有过一个激昂的梦想,一生不会太离谱,因为那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寄托;可是二十五岁以后,你应该务实了,却还在相信遥远的梦想,大概人生就没什么希望了。
放在以前,看到这句话,我就会照做了,现在的自己想要通过自己的行动,证明它不那么正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