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笔记
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变迁——学习整理(2)

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变迁——学习整理(2)

作者: 幸福并感激着 | 来源:发表于2018-11-14 07:43 被阅读284次

    发展心理学的变迁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的心理发展,儿童期(包括青少年)又是被研究较多的部分,这个部分构成了儿童心 理学的主要内容。毕生心理发展的提出较晚。近二十年来,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关于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发展时期的心理发展的研究报告和著作越 来越多,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十分迅速。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在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以后的一些人文主义教育 家,他们提出尊重儿童、 了解儿童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而达尔 文的进化论思想则直接推动了儿童发展的研究。达尔文根据长 期观察自己的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而写成的《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 — 书是儿童心理学早期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它对推动儿童发展的传记法(或日 记法)的研究有重要影响。

    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 每天进行系统观察,有时也进行一些实验性的观察,最后把这些观察记录整 理成一部有名的著作《儿童心理》,于1882年出版。这本书被公认是第一部 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包括三部分:儿童感知的发展,儿童意志 (或动作)的发展,儿童理智(或言语)的发展。在《儿童心理》一书中,普 莱尔肯定了儿童心理研究的可能性,并系统地研究了儿童的心理发展;他比 较正确地阐述了遗传、环境与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并旗帜鲜明地 反对当时盛行的“白板说”;.他运用系统观察和传记的方法,开展了比较研 究,对比了儿童与动物的异同点,对比了儿童智力与成人特别是有缺陷的成 人智力的异同点,为比较心理学乃至发展心理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什么说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呢?这是由他的《儿童心理》 的问世时间、写作目的和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及《儿童心理》的影响这四 个方面共同决定的。

    从时间上看,《儿童心理》一书于1882年出第一版,1884年出第二版,

    是儿童心理研究一类著作中较早出版的一本。

    写作的目的和内容上看,普莱尔之前的学者不完全是以儿童心理发展 作为科学研究的课题,即使像达尔文那样的科学家,其研究目的主要是为进 化论提供依据,其著作内容主要也是从进化论角度来加以论述的。而普莱尔 则不同,他写书的目的则是为了研究儿童心理的特点,即对儿童的体质发育 和心理发展分别加以专门的研究,他也正是从这一角度来展开他的研究内容 的。因此,从一开始他的《儿童心理》就是以儿童心理学的完整体系出现的。

    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看,普莱尔对其孩子出生起直到3岁每天作 有系统的观察,进行心理实验,即科学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普莱尔把 他所有的观察、实验记录整理出来,撰写了《儿童心理》。

    影响上看,《儿童心理》一问世,就受到国际心理学界的重视,各国心 理学家都把它看成是儿童心理学的经典著作,并先后译成十几种文字出版, 向全世界推广,于是儿童心理学研究也随之蓬勃地开展起来。因此,《儿童心 理》的价值是可贵的,影响是深远的。

    普莱尔的研究工作,对当前国际心理学界所开展的儿童早期心理的研究, 也仍然起着作用。普莱尔的研究对象主要是3岁前的儿童,在他之后发展起 来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逐渐扩大,在年龄上主要注意幼儿或小学儿童, 有的则是年龄更大的被试。近百年来,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研究文 献中,婴儿时期(0〜3岁)的个体由于语言还不够发展,加上研究方法和技 术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材料无论从数量上或质量上说都很不够。但是近年来, 由于妇女就业率的不断增长,早期智力、早期经验和早期教育问题的提出, 心理或意识起源的研究等原因,加上研究技术上的进步,婴儿或早期研究进 展很快,特别是对婴儿认知能力问题(如注视时间、动作表现、物体辨认、 心率及其他生理变化等)的研究的进展更为迅速。在研究内容上,与普莱尔 当年的观察课题极为吻合,从普莱尔重视婴儿心理的研究,到忽视这方面的 研究,又回到积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正好形成“否定之否定”的状态。

    由此可见,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问世,就给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奠定 了最初的基石。

    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在近代社会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近 代教育发展的推动下,经过许多科学家对儿童研究的促进,终于在19世纪后 期诞生了科学的儿童心理学。

    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即在欧洲和美 国出现一批心理学家,开始用观察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普莱尔是 最杰出的奠基人。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由于整个心 理学的发展,儿童心理学研究工作和著作,不论在数量上或是质量上都有了 飞速发展。不同观点、不同风格的儿童心理学著作的大量出版,专门的儿童 心理学刊物的大量发行,大学里儿童心理学专门课程的开设,各种儿童心理 学研究组织的建立,以及各种心理学家的出现,说明儿童心理学已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主要表现 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观点的演变原先的学派有的影响逐渐减少了,如霍 尔的复演说、施太伦的人格主义学派以及格式塔学派等;有的还有影响, 但不是旧时的内容,而是以新的姿态出现,如测量研究,尽管争议很多, 但在今天的西方仍然非常流行,量表越来越多,涉及的内容范围也越来越 广;有的流派则公开打着革新的旗帜,直到现在还有很大的势力,如新精 神分析学派和新行为主义学派。二是在具体研究工作上的演变。特别是从 20世纪70年代前后到最近一个时期,许多儿童心理学的课题有所进展,有 所增新,不仅深入开展早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而且广泛地探讨个体一 生全程的发展

    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1904年,霍尔出版了《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社会 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①,从此确定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 围,即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熟(青少年期到青年期)各个阶段心 理发展的特征。尽管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但是他的《儿童心理》 主要是研究学龄前儿童,特别是婴儿期儿童的心理特点,对较大年龄儿童、 少年或青年的研究几乎是个空白。霍尔则不同。霍尔先是研究儿童,后来又 发展到研究青少年,他的上述一书的问世,意味着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 龄范围的确定。

    当然,霍尔也是最早正式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他于1922年出版了 《衰老:人的后半生》一书,但霍尔没有明确提出心理学要研究个体一生全程 的发展。

    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

    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进行 研究的心理学家。

    荣格认为,人的发展主要是心灵的发展。观念变化的呆滞 意味着人生之惶惑或死亡,他重视潜意识,重视发展心灵的平衡力量,重视 精神整体。荣格对个体全程发展,特别是对成年期心理发展研究开始于20世 纪20年代,形成一定的理论是在30年代。他的发展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提出前半生和后半生分期的观点。在生命周期的前半生和后半生,人格 沿着不同的路线发展,25〜40岁是分界的年限,前半生比后半生的人格要显 得更向外展开,致力于外部世界。二是重视“中年危机”。大约40岁,个体 曾经认为永远不变的目标和雄心壮志已经失去意义,于是,个体开始感到压 抑、呆滞和紧迫感。中年的标志是从关注外部世界到关注自己的内心。内心 促使人们去听从意识,去开发自己的潜力。三是论述老年心理,特别是临终前的心理,老年人面临死亡时如何理解生命的性质。

    埃里克森正是在荣格研究的基础上,将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 伊德的年龄阶段划分到青春期,扩充到老年期。

    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思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 发展全貌,而不是满足于孤立地研究儿童心理,并于1927年出版了《发展心 理学概论》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与此同时,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古迪纳夫也提出了 同样的观点,写出了在科学性和系统性超过霍林沃思著作的《发展心理学》该书于1935年出版,1945年再版,曾畅销 欧美。

    古迪纳夫认为,要了解人的心理,必须全面研究影响产生心理的各种条 件和因素,要把心理看做持续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不仅要研究表露于外的 行为,还要研究内在的心理状态;不仅要研究儿童、青少年,还要研究中年 和老年;不仅要研究正常人的心理发展,还要研究罪犯和低能人的心理发展。 所以,古迪纳夫主张对人的心理研究要注意人的整个一生,甚至还要考虑到 下一代。

    在研究的基础上,西方发达国家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毕生发展或生命全 程发展心理学的论文和著作。有影响的心理学家是包尔特斯, 他分别于1969年和1972年在西弗吉尼亚大学组织了三次毕生发展心理学学术会议,会后出版了三部论文集:《毕生发展心理学:理论与研究》(1970)、《毕 生发展心理学:方法学问题》(1973)和《毕生发展心理学:人格社会化》 (1973)。1978年以来,他担任了《毕生发展与行为》一书的主编。

    1980年, 包尔特斯等人在美国《心理学年鉴》上发表一篇评价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文章, 提出了一生全程研究及其理论发展的原因: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开始追 踪研究的被试正进人成年期;二是对老年心理的研究推动了成年期心理的研 究;三是许多大学开设了毕生发展心理学的课程,于是推动了毕生发展心理 学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毕生发展心理学著作有三种命名的方式:一 种叫生命全程或毕生发展心理学,另 一种叫人类发展,还有一种叫 人类毕生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我们可以把西方毕生发展心理学著作归为12类:

    (1)发 展心理学或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概论;

    (2)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和理论研究;

    (3)发展心理学方法论的研究;

    (4)认知毕生发展的心理学研究;

    (5)人格、 道德或社会性毕生发展的心理学研究;

    (6)关于干预问题的 毕生发展心理学;

    (7)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问题的毕生发展心理学;

    (8)关 于毕生发展的病理学探讨;

    (9)人类发展与文化(或社会);

    (10)人类发展 与终身教育;

    (11)非常规环境的毕生发展心理学;

    (12)代与代之间关系的 毕生发展心理学等。

    此外,还有大量的分阶段,如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 年晚期的心理的著作。

    就近年来的发展心理学新进展而言,包尔特斯(1987, 1998)等人提出 毕生发展研究的六条基本原则:发展与人的毕生相伴;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有得有失的过程;生物学与文化的影响在毕生发展中会有所变化;发展涉及资 源配置的变化;发展具有可塑性;发展会受历史一文化环境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

    中国的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由西方传人的,但在西方心理学传人中国 之前,我国早就有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思想

    关于先天与后天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有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 年)的性善论,有荀子(约公元前298—前238年)的性恶论,有韩愈 (768—824)的性与情的三品说,有王廷相(1474—1544)在孔子(公元前 551—前479)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天性之知”、 “凡人之性成为习”的观点。

    关于毕生发展的年龄特征提法也有不少,最有名的还是孔子的思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这是孔子的生命全程的发展观,初步阐述了人的心 理发展的趋势。这些划分虽然比较简单,但体现了人类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 并一直影响着我国两千多年来对人生发展阶段划分的认识。

    我国古代的发展心理学思想是丰富的。这些思想虽然是朴素的,有些甚 至带有猜测性,但直到现在仍然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辉。1879年,科学心理 学诞生后,很快被引进到中国,逐步发展到今天而成为现代的心理学、现代 的发展心理学。

    现代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在中国诞生和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中国 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大都停留在学习与模仿的阶段。

    当我们翻开西方的发展心理学书籍,里面大部分是他 们自己的实验材料;当我们打开苏俄的年龄心理学(即发展心理学)书籍, 几乎每本书都体现了一种强烈的俄罗斯民族自豪感。然而,当我们看一下我 国自己的发展心理学书籍,有点儿使人惭愧:时而西方热,时而苏俄热许多研究报告从设计到结果,基本上是模仿外国的

    这说明我国的研究大都还 停留在学习阶段,对外国心理学依赖太多,缺乏创新超越的精神。这引起了 我们相当多的心理学家的担忧,如此下去,哪一天才能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心 理学、发展心理学?

    于是从1978年以来,朱智贤、林崇德两位教授一直提 倡:我们既不能全盘西化,又不能照抄苏俄,正确的途径应该做到摄取、选 择、中国化。近年来,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台湾不少心理学家也持同样的 观点。所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既强调与国际接 轨,更注重自主创新。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国化在四个层次上的突破

    杨国枢教授从四个层次讨论了心卑学研究中国化的方向和尝试:

    (1)重 新验证国外的研究发现;

    (2)研究国人的重要与特有现象;

    (3)修改或创立 概念与理论;

    (4)改变旧方法与设计新方法。

    他提出:“科学的心理学在中国 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中国心理学者大都停留在学习与模仿的阶段,而 未能在上述四个层次上有所突破。凡我国同仁当深自觉醒,及早在研究工作 上努力中国化,以缔造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从1983年至1988年,由朱智 贤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课题组, 组织心理学界百多名专家学者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在理论探索和实验研究 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课题组的工作正是在上述 四个层次上开展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上已突破这四个层次,尤其是2004年,中国心理学会成 功地举办了第二十八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我国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的 创新成果不仅在这国际大会上展示,而且每年有一大批创新的论文与研究 报告发表在国际上最有影响的,即被SCI、SSCI和EI收录的杂志上,受到 国际同行的好评。

    在发展心理学中国化四个层次上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建构和谐中国的大背景下开展发展心理学各项内容的研究。心理和谐促进发展 心理学研究聚焦于中国和谐社会建构所必需的六大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 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机器的关系,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心理和谐促进发展心理学工作者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关注中 国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留守儿童青少_年,流动儿童青少年,离异家庭儿童 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艾滋病致孤孤儿);心理和谐对中国发展心理学家 提出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更高要求(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塑造自尊的 健康人格,关注职业倦怠);心理和谐促进人们重构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指标体系(人类发展指数,幸福指数,儿童青少年发展指数,教育发展 指数)。

    二是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上,必须逐步处理好十大关 系:自然面与社会面的关系,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整体研究与局部研究的关系,个人研究与合作 研究的关系,现代化手段与常规研究的关系,实验研究与史论研究的关系, 定性与定量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基本途径

    发展心理学乃至整个心理学中国化的途径是什么?这就是:摄取一选择一中国化。

    对待外国的发展心理学资料,必须重视,应当摄取其中的营养,用以发 展自身。要承认,我国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与外国相比是存在差距的,主 要表现在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学、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工具四个方面。 这些差距的存在,原因是十分复杂的。

    首先,科学心理学诞生在西方,后经 德、法、英、美、俄等国的心理学家努力,在一百多年里发展较快,这些国 家的科学心理学基础好。

    其次,发达国家重视心理学的研究,如在美国、德 国的大学里,心理学系是大系,是普遍设耷的系,那里人才济济。再次,科 学技术设备条件的先进是发达国家的心理学,包括发展心理学进展快的物质 基础。

    最后,在应用中作出成绩,使心理学有了群众基础。例如,与儿童心 理学、教育心理学有关的学校心理学,是以学习有困难 的学生或问题儿童为对象的,由于它在实际应用中作出了成绩,因此它的发 展相当快。有差距就得学习,就得引进,就得摄取其中的营养。但是,任何 一个国家的心理学都带有一种地区性的文化特色,都含有它的特殊因素。因 此,外国的发展心理学资料,绝非都是我们摄取的对象。

    在摄取外国的要素时,绝不能全盘照搬,而要适当地加以选择。所谓选择,意指批判地吸收。批判地吸取各国心理学或心理学派思想是心理学发展 中的常事。

    霍尔对普莱尔,皮亚杰对鲍德温,乃至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行为主 义和格式塔学派等,都是采取选择的态度,即批判地吸收的态度。我们在摄 取外国发展心理学的要素时也应该持这种分析、批判和选择的态度。中国人, 既有与外国人共同的心理特点,即存在着普遍性,但又更重要地具有其不同 的特点,即有特殊性。

    例如,我们自己测定到思维发展的一些特征,与外国 资料所列的特征就有所出入。又如,我们所获得的小学儿童和中学青少年道 德观念的特点及其内容,与外国研究所见的事实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照搬外国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势必失去客观性、真实性,也 会影响到我们发展心理学的科学性。

    中国的发展心理学既然有本民族的特点,这就导致外国的发展心理学资 料被摄取之后,要经过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的特殊性相融合。

    不管我 们学习美国还是学习苏俄,最终目的还是搞中国化的心理学研究。无论是美 国还是苏俄,它们的心理学或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所建立的理论、所 采用的方法,都有其特殊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在社会背景不同、 条件相异甚至不具备、语言表达方式特别的情况下,套用同样的理论、采用 同样的方法,往往会事倍功半。

    应该看到,在外国心理学界,基础好、底子 厚、设备先进固然是其进展快的重要原因,但它们也有不足之处。例如,一 般来说,西方发展心理学的特点是百家争鸣,思想活跃,注意定量分析和定 性分析相结合,但往往失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苏俄发展心理学的特点是 有一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作指导,同时又能有系统、有计划地联系本国的教 育实际,但常常失之思想不够活跃,比较呆板、僵化

    我们首先应当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 以便在学习和研究时能取其所长,去其所短。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在研究中国发展心理学的时候,应加人中国式的想法和看法,使中国的国情不知不觉 地融人自己的研究,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推陈出新、有所突破。这样,便是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

    更要看到,我国心理学家从中国实际出发,积极 地创造条件,不断地采用现代化的研究手段,通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我们已 逐步进人国际发展心理学先进水平的行列。总之,中国的发展心理学要注意咀嚼和消化摄取外国的要素,使之与中国发展的实际相融合,不断形成中国 当代发展心理学的模式和各类学派。

    当然,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目的,并不是要建立“中国发展心理 学”。即使我们有时也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的发展心理学,也绝非要开创一种 “本土发展心理学”。心理学或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是为世界心理科学作 贡献。然而,这和提出发展心理学中国化的设想并不矛盾。因为心理学研究 的本土化,主要是各国的心理学者在研究工作中更能做到从研究者本位出发, 准确地发现国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揭示不同文 化背景下人类心理的相同点和相异点,为世界心理学的发展作出贡献。今天, 心理学或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国化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要大力提 倡中国化。中国心理学家应该对世界心理学作出创新和贡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变迁——学习整理(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ybr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