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发展心理学学习笔记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理论——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学习整理(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理论——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学习整理(

作者: 幸福并感激着 | 来源:发表于2018-11-18 22:09 被阅读262次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行为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造的,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现实和客观研究

    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心理、意识被归结为行为。各种心理现象是行为的组成的因素或方面,而且可以用客观的刺激(S)—反应(R)来论证,其中包括作为高级心理活动的思维。

    华生发展心理学理论的环境决定论

    华生的心理发展问题上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这种环境决定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否认遗传的作用

    否认行为的遗传作用是华生的环境决定论的基本要点之一。华生明确地指出:在心理学中再不需要本能的概念了。

    华生为什么要否认行为的遗传作用?其理由有三个方面。

    首先,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剌激一反应。从刺激可预测反应,从反应可预测刺激。行为的反应是由刺激引起的,刺激来自于客观而不是决定于遗传,因此行为不可能取决于遗传。

    其次,生理构造上的遗传作用并不导致机能上的遗传作用。华生承认机体在构造上的差异来自遗传,但他认为,构造上的遗传并不能证明机能上的遗传。由遗传而来的构造,其未来的形式如何,要决定于所处的环境。

    最后,华生的心理学以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目的,而遗传是不能控制的,所以遗传的作用越小,控制行为的可能性则越大。

    因此,华生否认了行为的遗传作用。

    2.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华生从刺激一反应的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首先,华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断,即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

    其次,华生提出了教育万能论。华生从行为主义的控制行为的目的出发,提出了他闻名于世的一个论断:“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 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之中,我随便拿出一 个来,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 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我都能够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 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者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

    最后,华生认为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所以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这学习规律完全适合于行为主义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所以华生十分重视学习。华生的学习观点为其教育万能论提供了论证。

    华生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

    华生对心理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情绪发展的课题上。情绪发展的课题又分为两种:重点是研究儿童在三种非习得性,即非学习性的情绪反应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同时,他也重视儿童嫉妒和羞耻的情绪行为研究。

    华生有关儿童情绪的观点,特别是对儿童的怕、怒、爱的分析,主要是来自他对情绪发展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研究。这些实验研究,在心理学史上被誉为“经典实验”之一。这也是华生在发展心理学上的一个开创性的贡献。

    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在斯金纳的理论体系中,与华生的刺激一反应心理学的不同点,在于他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斯金纳把由可观察到的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称做应答性行为,把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称做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1,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2,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

    斯金纳发展心理学理论的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

    首先,在斯金纳看来,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他认为,只有了解强化效应和操纵好强化技术,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就能随意塑造出一个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的行为。儿童偶然做了什么动作而得到了教育者的强化,这个动作后来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动作;强化的次数增多,概率随之增大,这便导致了人的操作行为的建立。行为是由伴随它的强化刺激所控制的。

    其次,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 即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是易于消退的。依照斯金纳的看法,儿童之所以要做某 事,就是想得到成人的注意。要使儿童的不良行为消退,如长时间的啼哭或 发脾气等,可在这些行为发生的时候不予理踩,排除对他的注意,结果儿童 就会不哭不闹了。在儿童的眼中,是否多次得到外部刺激的强化,是他衡量 自己的行为是否妥当的唯一标准,练习的多少本身不会影响到行为反应的速.率练习在儿童行为形成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提供了重复强化的机会。只 练习而不强化,不会巩固和发展起一种行为

    最后,斯金纳强调及时强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教育者要及时强化希望在儿童身上看到的行为。

    强化作用,依照斯金纳的观点,可分为积极强化作用和消极强化作用(阳性强化作用和阴性强化作用)两类。尽管分类不同,其作用的效果都是增 加反应的概率。所谓积极强化作用,是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 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经常的。所谓消极強化作用,是由于一 种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斯金纳建议以消退取代 惩罚,提倡强化的积极作用

    斯金纳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

    斯金纳重视将其理论应用于实际。

    1.育婴箱的作用

    斯金纳从白鼠的按压杠杆到儿童的抚养,做了不少工作。

    例如,当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他决定做一个新的经过改进的摇篮,这就是斯金纳的育婴箱。他们在实验箱里“长大”的女儿过得很快活,很快就成为一名很有名 气的画家。于是,斯金纳把它详细介绍给了美国《妇女家庭》杂志,他的研究工作第一次普遍受到大众的注意和赞扬。在论文《育婴箱》(1945)中,他描述道:光线可以直接透过宽大的玻璃窗照射到箱内,箱内干燥,自动调温,无菌,无毒,隔音;里面活动范围大,除尿布外无多余衣布,幼儿可以在里面睡觉、游戏;箱壁安全,挂有玩具等刺激物;可不必担心着凉和湿瘆一类的疾病。这种照料婴儿的机械装置是斯金纳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又一杰作。这种设计的思想是要尽可能避免外界一切不良刺激,创造适宜儿童发展的行为环境,养育身心健康的儿童。后来,斯金纳发展了这些思想,写成小说《沃尔登第二》,把一个儿童成长的行为环境扩展到几千 人组成的理想国。

    2.行为矫正

    斯金纳操作性行为的思想被大量用于行为矫正。这种矫正工作并不复杂。例如,教师对儿童的寻衅、争吵都装作不知道,成人对儿童的自伤行为不予理睬。不论何时,成人都应注意不去强化儿童的不良行为。

    3.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行为塑造常常使教育者失去耐心,尤其是纠正不良行为、学习这类复杂的行为塑造;在一个班级里教育者很难照顾到每个儿童;在教育经验中,师资水平较差的事实也普遍存在。这些问题促使斯金纳深思。在长期的研究中,斯金纳形成了学习和机器相联系的思想

    于是,最早的辅助教学机诞生了,它弥补了教育上的一些不足。实际上机器本身远不如机器中包含的程序材料重要。程序教学有一系列的原则,如小步子呈现信息、及时知道结果、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等,这些教学进程中的耐心、促进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及时反馈的速度,几乎是一般教师所不能及的。尽管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对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妨碍作用,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考虑较少,但是斯金纳的工作还是对美国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斯金纳在心理发展的实际控制上做了不少有价值的工作。现代认知心理学、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环境心理学、日益流行的教学辅助机、临床收效较 大的新行为方法等,都受到了他的强化控制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班杜拉于1977年出版的《社会学习理论》,全面反映其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这里着重介绍两个方面。1,观察学习及其过程,2,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班杜拉发展心理学理论的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所谓观察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一反应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同时直接接受反馈(强化),即通过学习者的直接反应给予直接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而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则可以不必直接地作出反应,也不需亲自体验强化,而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

    观察学习表现为一定的过程,班杜拉认为这个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班杜拉认为,外在结果虽然每每给予行为以影响,但是,它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唯一结果。人是在观察的结果和自己形成的结果的支配下,引导自己的行为。

    强化也可以是替代强化,即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和被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或受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强化还可以是自我强化,即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维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自我强化依存于自我评价的标准。这种自我评价的标准是儿童根据自己的行为是否比得上他人,用自我肯定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而确立的。在这个过程中,成人对儿童达到或超过为其提供的标准的行为表示喜悦,而对未达到标准的行为则表示失望。这样,儿童就逐渐形成了自我评价的标准,获得了自我评价的能力,从而对榜样示范行为发挥自我调整的作用。儿童就是在这种自我调整的作用下,形成观念、能力和人格,改变自己的行为。

    班杜拉发展心理学理论的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班杜拉特别重视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即社会引导成员用社会认可的方法去活动。为此,他专门研究了攻击性、性别化、自我强化和亲社会行为等社会化的目标。

    1.攻击性

    班杜拉认为,攻击性的社会化也是一种操作条件作用。如当儿童用合乎社会的方法表现攻击性时(如球赛或打猎),父母和其他成人就奖励儿童;当他们用社会不容许的方法来表现攻击性时(如打幼小儿童),则惩罚他们。所以儿童在观察攻击的模式时,就会注意什么时候的攻击性被强化,而对于被强化的模式便照样模仿。

    2.性别化

    班杜拉认为,男女儿童的性别品质大多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特别是模仿来获得的

    班杜拉认为,儿童常常通过观察学习两性的行为,只是因为在社会强化的情况下,他们通常所从事的仅仅是适合他们自己性别的行为。有时这种社会强化还会影响观察过程本身,也就是说,儿童甚至会停止对异性模式细致的观察。

    3.自我强化

    班杜拉认为,自我强化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他曾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让7〜9岁的儿童观看滚木球比赛。在比赛中,只有得高分,才可以用糖果来奖励自己,否则,将作自我批评。以后,让看过和未看过滚木球比赛的儿童分别独自玩滚木球比赛游戏,结果,看过比赛的儿童将糖果作为自我强化物,而未看过比赛的儿童对待糖果的态度是只要自己愿意和喜欢。可见,在儿童评价自我的行为上,即自我强化的社会化方面,社会学习表现出了明显的效果„

    4. 亲社会行为

    班杜拉认为,呈现适当的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帮助、合作和利他主义等)模式能够对儿童产生影响。亲社会行为靠训练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有时强制的命令可能会一时奏效,但会有反复,只有正确行为模式的影响才更有用,而且持续时间更长。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从人的社会性角度研究学习问题,强调观察学习,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既不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也不是由外在的环境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由两者的相互作用决定的;认为人通过其行为创造环境条件并产生经验(个人的内在因素),被创造的环境条件和作为个人内在因素的经验又反过来影响以后的行为等。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学习的特点,揭示了人类学习的过程,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但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基本上是行为主义的。他虽然也重视认知因素,但并没有对认知因素作充分的操讨,更缺乏必要的实验依据。他偏重的是人的行为的研究,在行为研究中没有给认知因素以应有的地位,而只是一般化地对认知机理作些简单的论述。因而他的社会学习理论具有明显的不足之处,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发展心理学第二章理论——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学习整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si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