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再读,苏仙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它又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一语道破,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事物也理应如此。因为我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所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会有一定的片面性。
2.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如若高瞻远瞩,把握全局,进而充满信心,收获蓬勃朝气,定要到达顶峰,跳脱浮云遮蔽。登临之高险,目极之辽远,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3.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这一个无止境探求的愿望,包含了多少希望和憧憬。
4.
瑰丽的山水一触即发,妙得异曲同工。不仅有山峰山谷的奇秀形象带给人的美感,又有隽永深刻的哲理启人心智。
寄物寓理,深入浅出,在不经意间道出了人生,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选择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我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和认识事物。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小时候读懂的是风景,长大后参透的是人生。一首小诗激起了我们多少的回味和深思!
文/舒悦
2020.12.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