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QS排名降了好多位,清华北大还是最受中国人欢迎的学校,只不过在西方人眼里,地位就不那么高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69422/1bf52e09de0069c2.jpeg)
最主要的来源,当然在于中西方思想的不同。
重读了一些中西方名著,结论是:中西方思想最大的区别并不在于是否理性或者感性,而在于从什么角度来看人生,悲观还是乐9观,言语派还是行动派。
例如在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几乎每一位角色的人生结局都是事与愿违。
最想嫁的人嫁不到,最想娶的人娶不着。
最追求干净的进了泥坑,最渴望荣华富贵的大厦倾倒。
一切都在走下坡路,最后变成虚无。
因为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在顺其自然而为之。
王熙凤没有听懂秦可卿的劝诫,贾母没有听从元妃不能铺张浪费的建议,贾宝玉也没在乎林黛玉关于后手不接的警告。
而读了《简·爱》之后,就会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
从什么都没有,到最后想要的都能得到。
前提是,自身的努力加上一点好运气。
从这里能看出,东西方思想都有理性成分。
只不过中华传统文化关注的点在于,再好的东西,人生的最后也会没的。
而西方人会想,现在都这么差了,以后一定会变好的。
正所谓面前摆放了半杯水,中华文化的影响会让我们觉得这半杯水总要蒸发掉的,不如尊崇;
如果按照西方文化思考,就是该如何把这半杯水填满,有一种明显的逆反心理。
比如,同样都意识到自己流落异乡,中西方文章中给出的描述都完全不同。
《滕王阁序》中会写,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意思就是,没有人会同情我,我周围都是不认识的人,是单纯的唉声叹气。
而《简·爱》中会说,“大自然似乎对我很慈祥,虽然我成了流浪者,但我想她很爱我”,同时努力地考虑着如何让自己继续生活下去。
这表明了,即使她流落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还是有生活的希望的。
感情方面亦是如此,同样是不被祝福的爱情,陆游和唐婉只在诗词中表达一番心意,而罗密欧会直接爬朱丽叶的阳台。
这也是中国很多大学QS排名下降的根本原因:不是学生不聪明,也不是设备不好,而是论文很多,实际创造很少。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国的创新型发明越来越少了。
现在的中国人喜欢分析环境,而西方人渴望改变环境。
对于中国人来说,人总是生活在某种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之中,所谓“天行有常”,在很多时候是自身无法选择的,而且是很难改变的,个人对环境和形势的塑造远不及环境和形势对个人的影响。
而西方文化思想正好相反。
美国人对于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具有非常不同的看法,他们基本上认为个人不仅有能力而且应该致力于改变社会,而不是单纯地适应,即“谋势而为”。
他们总是有意识地、前瞻性地塑造于己有利的形势,在做事情的时候坚持自己的既定计划,并为该计划的顺利实施不断创造有利条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