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我的第13篇原创读书心得,本周所读书目《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我们都知道,想要不被社会淘汰就要不断的学习和成长,我们也都知道教育好孩子至关重要。我们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的被父母用控制、放任、贿赂、威胁这四种方式对待过。扪心自问:我们很优秀了吗?我们是否忘记了遍体鳞伤,忘记了也痛苦过、迷茫过、怨恨过?时隔多年,当我们为人父为人母时,我们潜移默化中也延袭了老一辈的教育方法,不知不觉的用:控制、放任、贿赂、威胁的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乐观的认为,即便沿袭旧法也不会有大错。更有甚者希望用这样严厉的教育方法教育出比我们更出色、更自由、更快乐的孩子。试问可能吗?我们想做好人父人母,我们为了孩子可以付出所有。但是,我们确信在孩子的眼里,我们说出的话、做出的事,不是用了世上最决绝的方式?我们对孩子的严厉让孩子感受到了无条件的爱了吗?
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我对自己的控诉,我在自省,我在自责不已。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控制型的妈妈,但凡孩子有一丝忤逆,我都会气的跳脚。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然而,我却自始自终都在扮演大灰狼的角色。我懊恼过,气急败坏过,但于事无补。有幸,今年让我遇见这本书,我开始学着用书中给出的方法来调整我的言行。
这本书它不是一本关于如何陪孩子玩耍的书,它是一本心理学书籍。这本书的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提出了“情感引导式教育”。她教我们用情感引导的方法来管教和疏通孩子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那么,什么是情感引导?情感引导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引导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通过引导,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来帮助他们认知情感和表达自我。
我们清楚的知道,当孩子牙牙学语时,我们教会孩子各种名词:爸、妈、爷、奶、姑、手、足、口,等等。我们却忘记了教会孩子各种形容词。孩子生气嚎啕大哭时,我们最常用的就是走到孩子身边,抱起他说:不要哭。我们可曾教会孩子正确形容自己的情感?哪怕是哭也包含了各种原因:有喜极而泣,有悲愤交加,有失落,有愤懑……高兴也包含了各种原因:有心满意足,有骄傲自得,有失而复得,有久别重逢……
有多少父母通常是把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凌驾于孩子之上的?有多少父母会站在孩子的情感角度去引导孩子?书中举例:孩子从秋千上跌落下来,目睹了全过程的父母可能心里会想,他正好落在一堆木屑上,所以不会有多严重。于是对孩子说:“好了,你自己站起来吧!没什么大不了的。”可能家长是希望孩子不要养成过于娇气爱哭的毛病。但是,在孩子心里却引发一连串的情绪,首先是害怕:前一分钟他还高兴地飘荡,下一刻就重重地摔在了地上。随之而来的感受是尴尬。这种尴尬可能比任何实际的创伤更让孩子难受。面对这种情形最好的办法是立刻上前询问孩子的情况,告知孩子你看到了所有发生的一切,并关心的询问“是不是吓到了,还是摔疼了。”让孩子把心里的感受告诉我们。
作为家长,我们应当学会换位思考,不要贸然的轻视或低估孩子身上正在发生的事情。类似于“行了,站起来,不要大惊小怪”这样的语言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我们首先要考虑:“我的孩子在想什么?”当然,并不是每一次孩子的跌倒都需要父母着急的关切对待,大多数情况下孩子若无其事的站起来,父母也没必要小题大做。只有当孩子情绪低落或大声哭泣时,才需要父母情感引导。
情感引导的关键步骤:首先:播下种子。播下种子是要提前让孩子知道接下去我们即将带他做什么,在接下去做的事情里,我们对孩子有什么样的要求并告知孩子。其次:观察和判断。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行为——观察孩子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显得暴躁、吵闹或沮丧,了解孩子的个性以及最容易让孩子不满的事情等等。再次:聆听。要真正用眼睛和耳朵去关注孩子,注意孩子在说什么,而不是应付孩子。孩子的感知觉都极其敏感,我们的一丝应付都会让孩子觉得他不够受重视。接着: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当孩子出现情绪波动或表现不好的时候,我们要帮助孩子体察他的感受。询问孩子是感到害怕、沮丧、失落、伤心……帮助孩子认识感受,扩充孩子的情感词汇量。最后:同情。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对待孩子的感受,用同理心来安抚和理解孩子的情绪。
书中给出的方法很多,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教会我们在面对孩子出现的各种状况时,不是用最暴力最激进最发泄的方式去处理。
毕竟,赢得孩子才是最重要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