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哲学,很多人的内心都会有不同的深刻地道理,各种各样,五花八门。
也许每个人生活的情境都不一样吧!
我喜欢哲学,在很懵懂的时期,我就很爱看书,大学读历史,毕业了,一次偶然机会读到了一本哲学书——《西方哲学史》伍德、梯利著。
这本书我花了3年才读懂,读透。
一直有人问:哲学是什么?哲学有什么用?或者这样或那样的疑问。
说不定你周围的朋友或者谁谁谁,就能够回答,相信事后想起,可能又会泛起某种疑惑,不确定答案到底是不是这样。
市面上不缺乏专家、大佬、教授,就连企业家都化身为哲学达人,对你教化一番!很有道理的样子。这其中不缺真的很有道理或者幽默地调侃。
哲学是什么呢?比较公允的说法是哲学是一种世界观。好像这么简单的回复很难满足胃口,人的精神欲壑难填。
记得我读《西方哲学史》的时候,因为每一个篇幅都讨论的是某个点的内容,如同是一个有限的空间内,封闭式探索,不管思维在按书本里的引导清晰地思考,还是步入死结,想法因为逻辑撞线变成黏在一起的蛛丝而矛盾。都很难有实质性的结论。
结论就是这一章节历史人物自己的观点,亦或者为下一章节做铺垫。
每一个章节,这个章节的哲学家都抛出了自己的观点,引起同时代其它哲学家的炮轰或赞同、或怀疑,等等。
这种辩论式的“吵架”方式,很容易引起我的情绪,喜好,读的时候心血激荡起伏,恨不得加入这场永不终结的战斗。
搞笑的是,往往自以为是的发现了标新立异的论调,企图推翻章节中所有的哲学家,事后往往以幼稚、精神快感收场。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大脑拿世界作为原料,锻炼自己的脑回路,让自己有越来越精细化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变通能力。
回想起读这本书的经历,每一个章节都有这样的影子,这是我思考的最新结论。
很多人都会拿人生哲学说事,说到生存、生活、生计,这本不是哲学。
世界不会因为你有多少钱,在哪里,吃什么,用什么,就会有一套人生哲学,人生哲学叫生活指南,全凭个人认知,因为你是一款普通的动物,跟猩猩、扇贝没有什么两样。猩猩、扇贝和人一样需要吃喝拉撒,也面临着令人绝望得死亡。
几百万年前,人类祖先就发现自己会有一天挂掉,这种发现就像懵懂的少年在读一本书却不知道爱好这个词一样,极其模糊,很久很久。
于是,3年之后,我放下了《西方哲学史》,调整因为逻辑掐架陷入的病症,回归现实朴实的生活,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
时间带给的沉积使身体放松,这些年断断续续的思考,果真,三十而不惑,不好意思我提前了10几年不惑,不管一个人有没有读过哲学,都只有80年的寿命,这个就是神造人的设定。
不管有多么丰富的养生知识,人需要的也无非是干净的饮水、丰富的食物和安全的居所。......
既然,大家都那么喜爱人生哲学,在我看来就是生活指南。那么,我就在这里说一下,个人的观点。
印度耆那教有一伙僧人,叫苦行僧、托钵僧,这些僧人的生活观是折磨自己,令到身体有很强的耐性,从而达到长寿的目的。
这些僧团认为禁食有利于健康,我的解读是食物有毒,就像臃肿过度维持不了机体稳定的智能机一样缩短了使用年限,导致崩溃,也就是死亡。
换一种解释可以杂糅着斯宾洛莎对实体的解释来回答:质料组成实体,质料又有缺陷(参考物质缺陷论调),反过来说跟苦行僧认为食物有毒论相通,质料天然具有抵抗作用,导致我们的消化道无法消化全部食物,只能吸收部分,视机体的强弱,也就是胃的强弱而定。
即使被主体吸收,成为附庸,泛灵论中机体里的灵魂也在挣扎企图脱离束缚,动态使我们相信排尿、出汗或任何脱离身体物质的方式都在说明质料永远在抵抗主体。
这么说是为了佐证苦行僧那种观点,臃肿的身体,苦行僧极端的思考结论,也就是说不让机体有哪怕一点点多余的部分,追求绝对灵魂,从而达到活的更久的可能。
当然,我没有查阅到印度苦行僧寿命的相关资料,在封建时代,这算是一种实验,伟大的尝试。
这就是古代印度苦行僧的生活观、生活指南。
大部分人不出意外的话都能够活到80岁,爱折腾是为了在80岁的基础上多活几年,甚至有可能多活10几年,这是非常有难度的事情。
中医、瑜伽练习和印度苦行僧、托钵僧有相同的目的,锻炼身体也一样。
实际上我们不管怎么折腾,信奉哪一种养生模式,都很难达成多活几年的效果。
普通人只要生活习惯得当,饮食合理,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延年益寿。
生活指南最大的意义在于活动中寻求一种故事,许多人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也就有了五花八门的故事情节,所以才会有人总结:人生哲学云云。
那么,哲学这么说就不存在了,哲学只会是一款塑造大脑的强大工具,相对于“人生哲学”而言,主观意识。
这让我想起了勒奈.笛卡尔的一个观点:世界分为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也就是著名的二元论。
把读哲学这件事情认为是个人的精神活动,益处是经年累月的上瘾中反复塑造大脑的脑回路,沟壑纵深,让个人的逻辑更加缜密、大脑结构更加的复杂化。简单来说,哲学在不断地修剪大脑,修剪完了故事会变得出乎意料。
这大概就是笛卡尔大师确定世界会有一强大之精神实体的精髓之处吧!
抱有哲学有什么用的态度来看待此究竟为何物时?可以看做是精神欲望领域中的奢侈品,因为时间就是金钱!
世界能够活动而有生命!——色诺芬尼
在此,为物活论论调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那么,真的哲学就如上文所说,是一个工具吗?相信读过约翰.杜威著作的朋友会知道工具主义的含义,杜威哲学。
就主体论调是这样的。
除非灵魂脱离肉体,姑且把自己的躯壳看成不是自己的会发生什么?客观唯心主义的那种自在之物,康德有明确的阐述。
自在之物,主体感觉经验的来源,接触到身体的任何事物,都会给自己带来感知,这种感知是知识的来源,也是判断,包括危险与否。
所以,女朋友是存在的,前提:女朋友有没有在为你掉眼泪?手机是存在的,每天都机不离身,火星是存在的,遥远地太空传回了太阳反射的光芒。
之所以不认识自在之物,是因为自在之物没有足够的信息刺激到大脑,才会有尼采这个疯子,咆哮着:上帝挂了,哲学已死了!
所以,到目前为止,欧美哲学家都集体闭上了眼睛,等待科学教派通过技术的手段和探险活动,带来科学的新发现,冒险精神一直延续着一个梦想:认知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自在之物,上帝或宇宙,亦或是毁灭模式,虚无与终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