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式的市场经济
最近听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的人,讲他们的“公司文化”。其中提到一点很有意思,他说,企业文化,不是那些贴在墙上的那些口号。为啥?因为口号之所以要贴出来号召大家,说明它既不是现实,也不是共识啊,它只是一个还没有达到的愿景。怎么能说一个还没有实现的东西就已经是你的企业文化呢?
我说,那既然贴在墙上的口号不是企业文化,那企业文化到底什么呢?他说,是一个目标指针。比如,他们公司,体量庞大,而且在变化迅速的环境中,所以企业文化的目标指针就是“让信息在组织内高速有效地流动”。这根指针才是他们真正追求的目标,是长期不变的,一切表象,包括贴在墙上的那些口号,都是在新环境下这根指针的表现形式。这些形式都可以变,但是底层那个指针是基本不变的。那玩意儿才是企业文化。
这让我想起来吴伯凡老师最近在《认知方法论》课程里的一个洞察。他说,你发现没有,现在我们讲有工匠精神的那些国家,往往在历史上也是军国主义国家?比如日本和德国。
说到底,他们的文化底层就是守纪律,重细节,善于在已经确定的方向上做到极致。甚至不妨换一个词——全民皆兵。整个国民的生活都带有准军事化的性质。不管是当年的军国主义,还是今天的工匠精神,其实都是这个底层的文化指针的表现而已。
这种底层指针,还决定了很多东西,比如说商业模式。德国首富开的阿尔迪超市(ALDI)之所以在德国吃得开,是因为德国人的生活方式带有“准军事化”的特点,要求的生活品类不多,类似于军队后勤供给的方式,这就让商品品种很少的阿尔迪超市能够在德国发展得很好。要是换到的美国,这种模式就不灵了。
这种底层的文化指针,被滥用,就是民族灾难。而被善用,那就是独特优势了。
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看看德国式的市场经济。思想资源来自李稻葵老师的著作《中国经济的未来之路》。
过去几十年,我们中国人一直在追求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所以在我们看来,西方的那些富国,搞的市场经济差不多都是一回事。但其实,在市场经济这个大概念下面,其实是有不同的流派。德国式的市场经济和美国式的市场经济,差别还是很大的。
我们就看两点:
第一,2008年金融危机,重创了很多国家的经济。德国当然也受到了冲击,但德国GDP只在2009年出现了负增长,随后就开始了复苏。在今天的欧洲经济版图上,德国几乎是唯一的亮色。
第二,发达国家一般是一旦富有,制造业就开始外流,大家不愿意干苦活脏活累活。美国的情况比较极端,制造业几乎空心化了。但是德国呢?制造业还是非常好。德国人口八千多万,制造业的世界名牌多达2300多个。这也是一个反常的情况。
德国式的市场经济为什么那么奇怪呢?
最容易看到的一个原因,是德国人没有搞美国式的金融。
一般我们认为,没有一个发达的金融体系,市场经济体制就不完善。确实,教科书上关于金融体制有多重要,有多少好处,都有充分的论证。
但是德国就是不信这个邪。这么发达的经济体,对金融发展其实是有意遏制的。
德国的经济体量比英国大得多,但说到金融中心,德国的法兰克福比英国伦敦可差远了。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法兰克福充其量也就是欧洲的区域金融中心。而且,美国的金融体系是以股票市场为中心。德国则是以银行为中心,股票市场不发达。德国股票交易总额和GDP的比值,2017年的数据,德国是42%多一点,美国则高达205%。
就算是以银行为中心,德国政府对银行的监管也非常严格,采用各种办法压制银行高风险业务。银行风险低了,自然利润也就低了。所以,在德国,你要是干金融的,收入并不算高。
和美国正好相反,在美国,最优秀的人才纷纷去华尔街赚大钱,在德国,优秀人才更乐于加入实体经济,工业经济。这其实正是德国刻意压制金融业的用意之一。
你看,德国人不太相信那一套钱生钱的金融逻辑。这看起来观念很落后。但就因为这种落后保守,德国几乎不发生金融危机。经济的波动性也远远小于其他西方市场经济国家。
这种不相信的背后,其实你还是可以看得到那种军事化组织的思想根源。把经济发展交给流动性非常大的金融业,还是不如交给看得见摸得着的制造业放心。
这一点,在德国的各项社会政策上都有体现。
比如,德国工会的作用和美国也有很大不同。美国的市场经济中,工会和企业是死对头。即使经济危机来了,工会也往往拒绝降低工资,逼得企业只好裁员,大家都受伤。
而德国呢,如果企业遇到危机,工会一般更愿意谈判降低工资,或者延长工时,大家共渡难关。当然,这也不是一方面让步,德国工会是可以进入企业监事会参与管理的,企业和工人利益就有了协调机制。此外,德国对罢工也有严格限制,罢工事件的数量很少,这也保证了企业经营的稳定性。
所以你看,德国社会的细胞其实不是家庭和个人,社会结构更多地是建立在实体企业上的,企业才是社会细胞。有矛盾,在企业内部往往都可以化解。
这一点从德国的税制上也看得出来。
一般以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大多以直接税为主,间接税为辅。什么叫间接税和直接税呢?简单地说,直接税,就是直接向个人收的税。间接税,主要是向企业收的税,企业再通过商品涨价方式把负担转嫁出去,所以叫间接税。
美国的直接税,占比超过60%;德国则是发达国家中的另类,税制以间接税为主,占比超过60%;
你在美国买东西,付钱的时候是告诉你,多少钱是商品的价格,还有多少钱是交税的。你是清清楚楚知道自己交了多少税的。那美国为啥要这么麻烦收直接税呢?税收成本还高,税基还不稳定。
美国背后的理论是这样的,直接税制下,随便买个东西都要交税,所以,公民的纳税意识比较强,因此权利意识也比较强,会形成对政府的制约力量。而间接税则会掩盖税收的真相,政府容易暗中扩张收入和权力。
但是德国的情况证明,现实情况可能恰恰相反。为啥?你想,个体公民就算纳税意识比较强,但是他怎么有能力真正对政府权力形成制约呢?但是在德国这样的间接税制下,政府找企业收钱,像大众、奔驰、宝马这样的巨型企业,制约政府的力量就大得多了。纳税大户嘛,他们对政府提出的各项诉求,政府当然就要重视的多。他们和政府沟通的管道也通畅得多。所以,间接税很可能比直接税更能制约政府权力。
你看,这是不是也在证明,德国社会的细胞其实是企业,而不是个人?这背后的逻辑,是不是还是那个准军事化的文明底色?
中国人追求了这么多年的市场经济,更多地是看到美国的市场经济,而德国式的市场经济是被长期漠视的。
今天我们说这个话题,还是有感而发。个人或者是企业在追赶别的目标的时候,有两点看来得记住。
第一,追赶的目标往往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第二,文明的底色,原初的基因往往决定了我们真正可以走上的道路。经常看看其它的榜样,非常必要;经常想想自己从哪里来,更加必要。
好,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