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汉代的一个丞相。
在过去,听他的故事通常有两种讲法:一种是大器晚成的励志故事,另一个就是慧眼识人的故事。
公孙弘,本来是一个狱吏,也就是监狱里的一个管理员。后来因为触犯法律被免职了,没办法,只能靠放猪来维持生活。本来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可到他四十岁的时候,他突然想明白了:这辈子不能这么算了,我得出人头地!
于是他就开始研读儒家经典,一读就是二十年,到六十岁的时候,才因为有人举荐,在朝廷里供职。结果没多久,他被派去出使匈奴,回来之后就给当时的皇帝汉武帝汇报工作。因为言辞上的疏漏,汉武帝瞧不上他,他只好把官辞了回家养老。
你想,六十多岁哎,在今天都可以退休了,何况是两千多年前。没想到,十年之后,公孙弘又被人举荐,这一次获得了汉武帝的赏识。从此他官运亨通,短短几年内,就做到了丞相,最后是死在了丞相任上。
你看,这是不是一个大器晚成的立志故事?这是从公孙弘角度出发的讲法。
这个故事的另一个讲法呢,是从汉武帝的角度出发的。
虽然我们经常说中国古代有阶层流动的通道,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但实际上,这是科举制度确立之后才有的现象,在这之前,想当朝做官都是要看关系和出身的。尤其是汉朝初期的时候,如果你没有出身,是不可能当丞相的。
你看,在公孙弘之前,当丞相的要么是功臣或功臣的后裔,像周勃和周亚夫;要么是外戚,像窦婴。也就是说,公孙弘是汉朝第一个以平民的身份当上丞相的,所以他是汉朝历史上第一个“布衣卿相”。
要不怎么说汉武帝这个人,雄才大略,能够开各种历史的先河呢。所以历史学家对这件事评价很高,像钱穆先生就说,这是汉朝破除贵族政治,开启平民政府的先例。
但是,今天我们要提供这个故事的第三种视角。既不从公孙弘的视角,也不从汉武帝的视角,而是从权力的视角再来看这件事。
回到一个疑问,公孙弘,七十多岁了,出身是个养猪的,就算他读过一些儒家经典,跟朝廷里的专业知识分子肯定没法比。你要是说他有什么非凡的才能,他当宰相之后也没听说有什么丰功伟业啊。所以,这个故事究其本质,肯定不能说成汉武帝慧眼识人,胸襟开阔。
那这个故事本质是什么呢?
是汉武帝在利用公孙弘夺权,夺取原本属于丞相的权力。
汉朝的丞相,不仅地位高,而且权力大。我们现在看电视剧,无论是明朝的首辅,还是清朝的一品大员,见着皇帝都得三拜九叩,磕头如捣蒜,清朝的满族大臣还得自称奴才。
但是汉朝的丞相就完全是另一个待遇,基本上是跟皇帝平起平坐。
比如,丞相和皇帝讨论事情的时候,根本不用下跪磕头,大家都是坐着谈。再比如,如果在路上,皇帝和丞相的车驾相遇了,皇帝和丞相都得下车,然后面对面互相行礼。
为什么这么客气?因为皇帝是国家的象征,是个橡皮图章,平时不管事,真正有权力和治理国家的是丞相。这个道理很好理解,一个公司,大股东当董事长,但是你不见得有能力、有意愿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你只好去找能人,这就是CEO和总经理。好不容易找到这么个能人,你还不跟人客客气气的?
这是汉代前期,皇帝和丞相之间的关系。
但是汉武帝不干啊。我们评价汉武帝的时候,总喜欢用一个词,叫“雄才大略”,什么是雄才大略呢?就是他总想干大事,而且还总是能把事干成。
比如北伐匈奴,开拓西域等等,既然他想做大事,没有权力,或者他的权力有个强大的制约,那怎么行?所以他就要从丞相那里夺权。但是汉武帝很聪明,他不是像朱元璋那样大开杀戒,而是找公孙弘这样的人来当丞相。
在当时,你有身份,有爵位,有功勋,是混上层官场的基本条件。公孙弘是平民出身,他自然不受其他人待见,不受官场待见,就只能依附于汉武帝,听汉武帝的话,这样一来相权就无形中衰落了。
比如有一次,公孙弘和其他官员商量好去汉武帝那提反对意见,事先都统一好口径了,结果一到汉武帝面前他就率先变卦。所以,公孙弘这个丞相,在汉武帝那里就是四个字——“唯唯诺诺”。他最多在小事上提点反对意见,国家大事全是汉武帝做主,没公孙弘什么事。
在地位上,公孙弘也不如之前的丞相。比如按照规矩,丞相来入宫拜见皇帝,皇帝应该整装接见。这不仅是礼遇,也是最基本的礼貌。但是,汉武帝接见公孙弘的时候,往往很随便,甚至穿着便服就出来了,公孙弘自己呢也不在意。
这可不是说,汉武帝不知道这其中的规矩,因为他在见另一位大臣汲黯的时候,汉武帝如果来不及整装,是宁可找人传话,也不敢见他。
就这样,公孙弘当了几年丞相,最后病死在任上,算是得了善终。但是,自他以后,汉武帝一朝的丞相几乎全部死于非命,三个被处死,两个获罪自杀,剩下一个当了六七年丞相,最后只留下五百字的传记,基本事啥事没干。
可见,国家大权自打公孙弘之后,就全在汉武帝一个人手上。
你看这个历史规律:皇帝无能,就容易权臣当道。汉武帝是把这个道理反过来用,我安排一个配不上这个职位的人当丞相,丞相无能,皇帝自然就可以大权独揽。
在这一招上,汉武帝做的确实高明,但是他自己可能没想到,这个逻辑还有下半场。汉武帝自己雄才大略,他可以驾驭那么大的权力,但是他一死,怎么办呢?
丞相无权,汉朝政府就出了一个权力“怪物”,出现了一个新官位——“大司马大将军录尚书事”。这个名称解释起来很复杂,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简单来说就是国家大事全由他说了算,甚至连谁当皇帝都是他说了算。比如,汉武帝死后的霍光,就曾经废立皇帝。
这个职位出现之后,就尾大不掉,想废都废不掉,为什么?
丞相无权,皇帝无能,这个时候,已经存在的权力不会真空,一定会有人来填补。最容易获得这个权力的人,就是皇帝的小舅子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外戚。
这么做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西汉就是灭亡在这个事情上。王莽以外戚的身份,先做大司马,再做“假皇帝”(也就是代理皇帝),最后很简单就当了真皇帝,西汉也就灭亡了。
历史上很多能人都有一个幻觉,觉得制度是对自己的制约,像汉武帝这样“软夺权”,很高、很巧、很成功。但是当这些能人拆毁了旧制度之后,又往往陷入一种深深的无能感,他们没有能力建设一个更好的制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