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砸日系车行动猖獗时,据说人们分不清具体哪些是日系车,只要是车上贴了日本国旗的就用铁棍、砖头、石块砸毁。于是这一事件中,不仅日系车被砸,还有一些国产汽车也惨遭厄运,如果你想报复哪个车主,只要给他车上贴一面日本国旗就够了。虽然法律人、知识分子、公众人物和媒体都站出来表示日本车不能砸,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但这些人都不免被贴上了“圣母婊”的标签——就像那些不知道是哪国产的汽车一样,都被统一贴上了日本国旗,后果是很可怕的。
标签在中国是一道逾越法律、道德和真理的符咒——我这么说,本身就是给“标签”这个词,贴上了标签。作为一个中性词,它用来标记物品的属性和内容,方便分类整理。当冰冷的标签被用来给人分三六九等的时候,其主观色彩和暗含的恶意就彰显出来了——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喜欢给社会中各色人等贴标签,即下定义,方便研究和构建理论模型。即使这些定义和模型无论如何繁复都无法体现出人类行为的复杂性;政治家喜欢给自己和别人贴标签,从这个角度看,“标签”简直就是政治家的生命,有时候它也被表述为“XX主义”。这是他们粗略区分敌友的方式,也是借以获得政治地位、权力和群众支持的一种手段。更是清除异己的一把锋利的尖刀,从古至今,“反贼”、“盗寇”、“叛军”、“反革命”、“封资修”等标签都能够用来置人于死地,所以人们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其实是何患无标签。
毁坏比建造更容易,好比人们对于构陷他人总是天赋异禀。标签也有好坏之分,但是随着语言在网络等媒体上的发展,好的标签有很多都演变成坏的意义——十几年前,像专家、教授、校长、公知、小姐、导演都还是很体面的标签,而现在却有引人遐想的言外之意。究其原因,许多人太容易地贴上或者被贴上这些标签,他们的行为不端,改变了这些标签的本来意义。而坏的标签往往有更强大的生命力,用来污蔑和陷害人,屡试不爽,经久不衰。
标签有的时候是一种身份,和你高度契合。有的时候又像是无妄之灾,和你全无半点关系,就好比被贴上日本旗的汽车一样,百口莫辩,被打被砸也是活该。说“标签”在中国可以逾越法律毫不夸张,你去看看那些街上虐待小三的妇女们,哪一个会得到法律制裁?那些自称“构建和谐社会”的小三劝退师们,都凛然正气,干的却也是些欺诈、诱骗、跟踪、骚扰、偷拍的下流勾当。我在一份采访小三劝退师的长篇报道中见识了这些手段,他们还长于规避法律——可以帮着原配打小三,但是不能见血,不能致伤。对于这些行为,网络往往也是叫好声一片,不得不归功于“小三”这个标签凌驾于法律、道德之上的魔力。
如果这个时候谁出于人道关怀或法律意识,说“打小三”是不对的,那么他恐怕又要被贴上“圣母婊”的标签。在涉及伦理道德的敏感话题,诸如“小三”等的问题中我们能说的东西很少,要走的路还很长。所以不妨来说说“圣母婊”这个标签,一提“圣母婊”,我就想起另一个用来丑化他人的标签“绿茶婊”。一个圣母婊一个绿茶婊,这两个“婊”未必真的干着“婊”的勾当,但是这个带有浓厚的中国色彩的词被用来贴标签的时候,我们就能体会到它深深的恶意。就像日本国旗一样,只要贴上了就不必看青红皂白,先骂再说。
谁发明的这些标签?同大部分流行语一样,要归功于热情而富有创造力的无名网友。先不管结果好坏,有一个自己发明的词能广为流传足够令人自豪。往往是先有某群体,后有某标签,标签的定义又随着它的滥用而被改写——就像郭德纲相声里说的:“建国初中国就俩艺术家,梅兰芳周信芳。现在的艺术家就像雨后春笋一样,一下雨就顺着墙根儿滋出来了,主要还是因为名片管理制度不严,你想印什么都给你印,艺术家、大师、总统,印总统得单加十块钱。”到最后,标签早已经面目全非,而只不过单纯被人用作行骗和污蔑的工具。
根据我的浅见,圣母婊是指标榜自己道德高尚、心地善良的一些人,大概是他们不分场合和情况的“道德洁癖”,或者刻意显示自己“高风亮节”引起了人们的反感,诞生了“圣母婊”这个称号。而标签一经诞生,就被随意使用,到最后,不管什么事件,凡是出来讲公道话的,强调道德和法律的,动了恻隐之心的,表现出大度宽容的,都一律被贴上“圣母婊”的标签。这种恶意早就超过了对虚伪道德标杆的厌恶,变成了纯粹的个人情绪对理性、道德和法律践踏。人们厌恶“圣母婊”,到极致时连同“圣母”,连同理性和道德也一并痛恨,就好像人们咒骂“伪公知”,到后来其实连同公知、学者也一起咒骂一样。
有小丑披上了神的外衣去招摇撞骗,人们知道了,就给所有披上这外衣的人都泼一盆脏水。到最后,过路的神灵也都被泼了脏水,别有用心的人还跑到神殿里,给所有的神像都抹上污泥,事情到最后变成了一出闹剧。后来,小丑和神,人们都不相信了。标签能让丑陋的东西原形毕露,也能让美的东西失去光泽,说到美的东西,我想起了圣母婊的姐妹,绿茶婊。
根据一些网民的观点,不够漂亮是没办法当绿茶婊的,这个词用来形容那些外表打扮的光鲜靓丽,内心极度物质、虚荣和虚伪的女性。这个描述太过笼统——恶意的标签从来都很笼统,就好像涂了不干胶,随时可以贴在任何人身上,也能随时揭下来。圣母婊这个标签被贴在所有不合大众意见的“少数派”身上,绿茶婊到后来则被贴在了所有打扮的光鲜靓丽的女性身上。虽然这是个带有严重性别歧视的标签——好像男性的物质、虚荣就理应被看做是“有事业心”一样,但是不止一次我听到几个女人在一起谈论另一个女人是“绿茶婊”,可见大家都很喜欢贴标签,但似乎没人喜欢被贴上任何标签。
就好像演员不喜欢被叫“偶像派”,也不喜欢被叫“实力派”。标签的引申义让人们觉得,偶像派就没有实力,实力派则其貌不扬。为什么大家不喜欢被贴标签,却还热衷于给别人扣帽子呢?或许是人性的某种因素作祟。当“标签”已经被网络时代的舆论滥用,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而只是作为杀人的尖刀和玷污人的脏水存在时,我想说的是,贴标签的行为该停止了。不管是现实中还是网络里,请慎用你的发言权,请慎用你学会的每一个汉语词汇,创造的每一个网络语言。
对标签消极面的否定,最终都会连带着否定他们的积极面——就像你骂绿茶婊,而物质和现实却是许多人今后生活不得不围绕的主旋律;就像你嘲讽圣母婊,但总有一天也会因为坚持自己的道德观或恻隐之心被贴上同样的标签;就像你咒骂公知,但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也会催逼着你站出来对大众说话;就像你瞧不起文艺青年,自己偶尔也会犯点多愁善感的怪病。
每个标签都是完整的人所具有的一个侧面,从侧面看人是看不到真面目的,如果你也愿意真正了解自己身处的世界,你也愿意不遭到别人的误解和偏见。那么请收起你用来排挤别人的一切标签,收起你的“绿茶婊”和“圣母婊”,收起你在网上学来的油腔滑调。永远拒绝这种用三个字就想定义别人的行为。
2016.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