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教育想法
【原创】谁让孩子变成胆小鬼

【原创】谁让孩子变成胆小鬼

作者: 山西优博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6-07-06 07:29 被阅读143次

胆子小,不遗传

近日带孩子去一个长辈家里做客,由于经常来往,女儿俨然把这儿当做了自己的家。在院子的秋千上玩的很开心,虽然荡的很高,但仍然叫我使劲推。嘴里念叨着“要刺激,要刺激……”玩完秋千又在花池上跳上跳下,毫不掩饰女汉子的本来面目。

家里的长辈见状,和妻子说:“这孩子随你,不随她爸。她爸小时候胆子比这小多了……”

听着他们的推断,我心中好笑,胆量还遗传?哪有人天生就是胆小鬼……

图片来自网络

小时候的经历

说起我小时候,真是享受着完全被“溺爱”的待遇。由于我在家中是最小的,而且在同辈中哥哥姐姐也比我至少大四岁,祖辈、父辈、同辈人都很爱护我,共同营造了一个“溺爱”的世界。

印象很深的一次经历,应该很小,几岁不记得了。只是因为受到了惊吓,所以印象很深。

那是一个傍晚,一家人一起出去遛弯。我在他们前面大概十米的地方走,本来很开心。可是突然不知道从哪里窜出来的大狗把我“钉”在了原地。印象中,那只狗确实很大、很凶。对我狂吠!我瞬间被吓傻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下意识往回跑。可是我明显感觉那条大狗在后面很快地追了上来。那十米的距离变得好长好长。

图片来自网络

多亏爷爷冲过来抱起了我,让我得救。我在他怀里还没有从惊吓中回过神,费力地喘着粗气。我估计当时肯定把家里人也吓坏了,他们一边安抚着我,一边对狗进行着攻击。亲切的安慰让我在爷爷怀里尽情地撒着娇,而灰溜溜逃走的大狗,让我回想着刚才所经历的一切。

在安慰和回忆中我想起了哭泣。刚才没有哭泣的我,突然觉得那只狗又大了不少,那张凶恶的嘴脸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而逃跑时响起在背后的奔跑声在我耳边回荡。

家人知道我被吓坏了,安慰着我,谴责着那只倒霉的狗。还保证下次遇到后一定要打死它为我报仇!可是每每提到“报仇”的事儿,总会让我又一次回忆起当时的画面!我真的害怕极了!除了恐惧,更让我不想提起那件事的原因是家人对“男子汉”的“嘲笑”。

图片来自网络

自那以后,狗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每次看到那种大狗,都会让我心速加快,这或许也是被人说成胆子小的原因吧。


“无辜”的胆小鬼

没有人愿意被人嘲笑成“胆小鬼”,但是心底的恐惧是切实存在的。究竟是谁让孩子变成了“胆小鬼”?也许,就是作为家长的我们。这并不是说因为遗传,而是因为后天的外界环境让孩子们产生了恐惧感。

有心理学家研究,人在面对危险时,不会产生恐惧感。反而大脑会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如何处理眼前的危险。什么时候会产生恐惧感呢?是在事情发生前或者发生后。我们会因为对某件即将发生的事害怕,或者对经历过的事情后怕而产生恐惧感。

这就是“恐惧”和“惊吓”的区别。“惊吓”是很短暂的瞬间反应,比如突然的巨响或者摔倒等等。而“恐惧”则是因为之前有过的体验造成的一种心理感觉延续。

从孩子自身的感受来讲,往往只会被突然发生的事情“惊吓”到,而此时如果家长表现的过于紧张,无法摆脱自己受到的惊吓,这样就会让孩子受到的惊吓发展成“恐惧”。也就是说,如果家长能够保持冷静、淡定,那么孩子的“惊吓”感会很快平复,仅仅把它视为一次普通的经历。

我们经常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孩子跌倒或者受到惊吓后,会如“定格”一样观察周边的家人,他们似乎在等待,等待家人的反应。根据家人的反应评估自己应该做出的行为。或者大哭一场,或者若无其事。

不难看出,家长是孩子变成“胆小鬼”的始作俑者。


喜欢当个“胆小鬼”

不要以为做个“胆小鬼”一无是处,不要以为每个人都讨厌当“胆小鬼”。“胆小鬼”是条吸引家长注意力的捷径。

我们之前讨论过许多次孩子对于归属感的追求,他们迫切地希望得到家长的关注。他们会因此使出许多方法,有的甚至不惜被批评、责罚。但是做个“胆小鬼”似乎没有那么苦命,不用受皮肉之苦,又能让家长发自内心地对自己关爱。这个方法实在是太好了。

图片来自网络

这并不是说孩子的恐惧感是装出来的,只是他们觉得家长担心自己的“恐惧感”,会因为自己表现出的“害怕”而给予自己更多的关爱。比如,孩子和家长分屋睡的时候,会用害怕、哭声唤起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让父母觉得这样的行为多么残忍。如果你认为孩子小,没有这样的智慧,那你就太小看全人类了……

孩子因为感知到“恐惧”是一个吸引父母注意力的好方法,那么他们会不自主地、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置于这个家长编织的网中。让家长明白自己有多么恐惧某件事,自己的潜意识更配合地支配着自己的行动。


坏事的“恐惧感”

虽然对于孩子,做个“胆小鬼”并不完全是件坏事。但是在成长的历程中,“恐惧感”带来的肯定不会是好的结果。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同样的事故对于心中充满恐惧的人来说伤害会更严重。“胆小鬼”承受的不单是生理的折磨,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压力。这是一种双重的折磨。

同样,在面对困难时,“恐惧感”不会让我们增加办事的能力,相反更多的是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这对处理突发的危险是绝对没有好处的。

因此,我们应该避免让孩子产生“恐惧感”,应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接受已经发生的“灾难”。


不要让惊吓永存

可能会有很多家长不同意我的观点,“那可是我亲生的孩子!难道孩子受到了惊吓我们就听之任之吗?”

可现状却是,绝大多数的家长,不是听之任之,而更多的是过度紧张。他们对孩子的安慰更多地沦为“怜悯”,这样的怜悯来自于多方面。

有的来源于感同身受的难过,有的产生于没有看护好孩子的愧疚感,有的甚至为了借此谴责“没有尽到看护义务的一方”。他们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对孩子的安慰、对伤害方的“报复”中。

可是,家长所做的一切给孩子带来了什么呢?

是“惊吓”被持久地保留,是“恐惧”从此陪伴一生。

这样的后果家长考虑到了吗?

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家长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对自己的心理补偿,不是对“责任方”的追究和谴责,而是应该关注如何让孩子顺利地翻过“惊魂未定”的这一页,最好让孩子彻底忘记它,或者接受它,让它仅仅作为一个简单的经历,而不是刻骨铭心的回忆。

既然如此,家长应该怎样做呢?

如果你能回想起之前你怜悯孩子时的态度和言行,你就知道如何让孩子平静地接受事实。

首先,保持平静的心态和表情,不要让语言和面部表情让孩子感受事情有多紧张和可怕;

其次,用语言表达出你对孩子遭遇的同情和理解,让他们说出,或者通过询问,让他们知道家长对事情的了解程度,这样,孩子会明白你能够感同身受;

最后,在孩子心情平复之后,简单的和他们解释事情的原因,共同想一想避免同样遭遇的方法,并给予他们实际、贴心的鼓励,这很重要。

文集中的《“天使or魔鬼”,你说的算》中,曾经讨论了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的重要性。同样,对于孩子经受的“惊吓”,家长有责任引导孩子正面、积极地去接受已发生的伤害。因为即使你不这样,也无法改写历史。何况,孩子可能会因此遭受心理恐慌的持久伤害。

图片来自网络

因此,家长们请注意,别把你们的孩子变成胆小鬼……

相关文章

  • 【原创】谁让孩子变成胆小鬼

    胆子小,不遗传 近日带孩子去一个长辈家里做客,由于经常来往,女儿俨然把这儿当做了自己的家。在院子的秋千上玩的很开心...

  • 我是谁

    谁让我变成这样呢?

  • 2020-02-05

    自从有了孩子后,孩子就是妈妈的软肋,每个妈妈都变成了胆小鬼。怕孩子摔跤、怕孩子生病、怕孩子伤心…… 自从新型冠状病...

  • 你好,不好的自己

    总觉的很怪,是谁让我不知所措,谁让我寸步难行,谁让我变成这样。迷茫,纠结,彷徨。。。 曾经的要强,疯狂,不畏惧,而...

  • 谁让沙漠变成了绿洲?

    《引水行》 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罗洞口烟。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

  • 教你少花钱给宝宝买对的保险

    文:核小桃 【核小桃认知课】 有没有发现,自从有了宝宝自己就变成了“胆小鬼”:怕孩子磕着碰着,怕孩子生病,一声咳...

  • 是谁让天使般的孩子变成了问题

    记得孩子四、五岁的时候,总喜欢问我这样的问题:妈妈,为什么我成为了你的女儿呢?为什么我没有去找别人当我的妈妈呢? ...

  • 情绪

    1、 不要给孩子的情绪贴标签 比如学游泳,孩子说怕,恐惧,--你就是个胆小鬼(标签,身份)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个胆小鬼...

  • 2017-09-14

    哭也哭过了 倾诉也倾诉了 接下来该玩命了 谁让你欠下那么多的债 不能做胆小鬼 好久没吃的豆沙月饼

  • 是谁让她变成了这样

    我有一个同事,长得小巧玲珑,身材很好,但她不会穿衣打扮,总是花花绿绿的。 她没心眼,想到什么说什么,因此有人就说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创】谁让孩子变成胆小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yuf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