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七年前的旧论文

七年前的旧论文

作者: 窥檐语 | 来源:发表于2023-12-27 19:48 被阅读0次

        从“东莞二模”1号标杆文说起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伪思维训练”

                        东华高级中学 王冬

[摘要]  几个月前,东莞二模的的1号标杆文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和思考,笔者认为这篇标杆作文折射出当前我们作文教学中的弊病之一:伪思维训练,借此,笔者在分析这篇标杆文之余,概述我们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几种“伪思维训练”的情况,意在反思我们作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希望我们的作文教学真正成为思维训练的教学。

[关键词] 作文 教学 思维训练

      我喜欢关注作文教学,自己的,别人的,尤其是高三的,因为我觉得作文教学最见一个人的语文功力,也最见语文是否功利,身非高三但关注高三的作文教学,是因为一直期待看到一个想看到的作文教学新局面。但是,今年东莞二模的标杆文,却让我困惑不已——模式化作文何时又已“东山再起”? 这篇作文真的能作为一类文的标杆吗?

    不妨先回顾一下东莞二模的作文题及1号标杆文——

作文题目:

(一)日本神户有一名工匠名叫冈野信雄,30多年来他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恢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其实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等,许多经久不衰的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人。

(二)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三千多家,德国有近九百多家,荷兰有两百多家,而中国却寥寥无几。像西门子、奔驰、宝马等德国产品,虽然价格昂贵,但依旧万分抢手,深受人们喜爱。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标杆1号    58分

            让工匠精神照亮发展之路

      日本工匠冈野信雄三十多年只做旧书修复一件事,练就拿手绝活,日本、荷兰、德国超过两百年寿命的企业数量成百上千,营造良好声誉,是什么促进坚守多年初心,终成大业?笔者认为;工匠精神是支撑这些佼佼者在时代洪流中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工匠精神如明灯,照亮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发展之路。

      于个人而言,工匠精神在于敬业乐业、在于对自己的工作执着追求。

      诚如拜伦所言:“越是长久的蛰伏,越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光彩。”日本工匠冈野信雄三十多年来,只做旧书修复一件事,练成了‘修书魔法’。如他类似,神州专车宣传片中日本“煮饭大师”直到白首都坚持人工煮饭的“秘籍”,饭锅盖揭开之时米饭的晶莹剔透绝非电饭煲中的米饭所能及。还有陆谷孙潜心编撰《英汉大字典》,不出国、不兼课的他以毕生之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有大国工匠徐立平,终生研究火箭发动机上的火药雕刻技术,为中国制造保驾护航;有湖南医生两年坚持用棉签吃饭,练就了“完美缝合葡萄皮”的高超缝合技术.....对事业的热爱与不断追求,是这些行业精英身上工匠精神的最佳诠释。

      于企业而言,工匠精神在于坚守初心、始终如一,精益求精、不断创新。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告诫世人:“全部秘籍只有两句话——不屈不挠,坚持到底。”日本、德国、荷兰的数百家甚至上千家寿命超过两百年的企业得以不盛长衰,西门子、奔驰、宝马等德国产品饱受欢迎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经营理念和工匠精神得以代代传承,他们的初心才能不被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所动摇。此外,企业的锐意创新至关重要。当奔驰、宝马随时代发展而不断革新并实现发展之时,柯达、摩托罗拉等昔日行业巨头却因固步自封走向衰落。由此可见,企业的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坚守初心、推陈出新。

      对国家发展而言,工匠精神至关重要。

      “浮华转眼凋零,喧嚣时短暂别名。”余秋雨斯言不缪。看曩昔,因为工匠精神的缺失,圆珠笔制造大国长期受外国笔头垄断的掣肘,“中国山寨”饱受消费者的唾弃,我国电子产品制造处于利益链最低端;视今朝,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华为手机抢占市场、上海客机试飞成功,这一系列成就的实现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持。

      但丁曾言及:“植物的生命要从它的绿叶显出来。”愿广大劳动者和企业能如冈野信雄和百年企业一般,坚守初心、精益求精,让工匠精神从中国制造之树那蓬勃生长的绿叶,让工匠精神成为照亮中国发展之路的明灯。

评语:立意明确,层次清晰,从“个人、企业与国家三个层面”解读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内容丰富,书写漂亮。

      这是所有标杆作文中分数最高的一篇作文,58分,但我认为,这个分数与作文本身实在是名不符实。这个“个人-社会-国家”的结构模式,相信我们都很熟悉。关于模式化作文在高考中的冷热遭遇我无意多说,大家都有目共睹,但这绝非我判定其对错优劣的标准,而对于一些新的声音诸如“对于模式作文不要矫枉过正”、“模式作文结构本身没有错”等等,我想这不过是一些有急功近利之心的人不愿放弃的最后希望罢了。在我看来,类似于上文的模式虽说结构本身没错,但照此模式来作文的结果,往往不敢称之为优秀作文,它暴露出了我们作文教学中的“虚伪”。

      且让我先对这篇1号文稍作分析:

      首先得承认,这位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还是相当强的,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也是非常到位的,可惜,思维受模式所累,整篇文章最后变成了“浅思维,假丰富”。这个作文题目由两则材料组成,第一则材料描述工匠精神,第二则材料暗示工匠精神对于企业的意义。虽说作文立意不一定要兼顾两则材料,但这也正是作文思维是否深刻的区别之一。如果仅抓住第一则材料来立意,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当然没有问题,但这是比较浅层的思维,如果能结合第二则材料来谈工匠精神的意义(注意:是对企业的意义,这里明确了对象),那么思维递进了一层,如果再由此拓展开去谈工匠精神在其它方面的意义,或联系,或反思,思维当然又进了一层。如果只是机械地从论证对象来看,1号文确实做到了“层次清晰,层层递进”,但是,这只是形式上的,而在内容上,这篇文章是极其空洞的。第二第三段,围绕“于个人而言,工匠精神在于敬业乐业、在于对自己的工作执着追求。”对工匠精神的部分内涵作了比较到位的概括,但是在分析论证时,却又几乎是以例子代替分析;第四第五段,意在解释工匠精神的另一些内涵,可惜,用来证明分论点“于企业而言,工匠精神在于坚守初心、始终如一,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不是有力的分析说理,而是空洞地下结论,如“西门子、奔驰、宝马等德国产品饱受欢迎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经营理念和工匠精神得以代代传承,他们的初心才能不被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所动摇。此外,企业的锐意创新至关重要。当奔驰、宝马随时代发展而不断革新并实现发展之时,柯达、摩托罗拉等昔日行业巨头却因固步自封走向衰落。”试一试,如果把“工匠精神”、“初心”、“锐意创新”换成其它词语,是不是又成了另一个话题的内容?这样的文字,是真正的分析说理吗?再者,从分析问题的思维来看,要说清“工匠精神”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才能体现思维的递进,而此文两者之间,其实是并列关系,因为它只是变换对象来谈工匠精神的内涵,思维还是在一个层面上滑行。而第三层站在国家层面,内容更是空洞不堪,“因为工匠精神的缺失,圆珠笔制造大国长期受外国笔头垄断的掣肘”、“视今朝,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华为手机抢占市场、上海客机试飞成功,这一系列成就的实现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持。”这样的句子,除了有“工匠精神”的字眼之外,有一处有效的论证吗?纵观全文,真正解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的,仅仅是第二第三段,其它的内容纯属伪论证。标杆文的评语“立意明确,层次清晰”姑且算是,“书写漂亮”我也相信,但“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解读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内容丰富”这样的评语就不知何以见得了。仅仅因为作文的层次是“从个人到社会再到国家”,就可以判断其内容丰富?或者仅仅是文中出现了关键词“工匠精神”,就可以判断它是在解读工匠精神的内涵?恕我实在不敢苟同。

      说到底,1号文折射出来的,不是学生作文思维的狭隘,而是我们作文教学的“狭隘”和“虚伪”,学生不过是忠实地在考场上写所谓的“考场作文”罢了。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在此无法一一分析,我只想集中笔墨追究其一。在我看来,1号文暴露了我们作文教学目前的一个很大的弊病,即我们的所谓作文思维训练其实是伪思维训练。

      之所以下这个结论,是因为我们的作文思维训练常常是以下几种情形:

      1、追求形式取代了真正的思维分析。

      这是最常见的作文训练,有的就是模式化训练。这种作文特别追求结构的清晰,特别讲究段落层次间的“外在”联系。追求结构的清晰,于是出现了作文的模式化结构,如并列式、递进式、分总式、总分式……等等,而所谓讲究“外在”联系,是指一定要在段落层次之间有语言标志,如上面的1号就是如此,“于个人而言……于社会而言……于国家而言”是标志语。诚然,清晰的文章结构是好事,但是,刻意去追求结构的模式,除了清晰之外,剩下的只能是肤浅和狭隘。比如并列式,不同的层次,思维却永远处于同一层面,层次间的变化,不过是把这种情况换成了那种情况,把张三换成了李四,整篇文章,不厌其烦,把现象重复呈现几次,也就等于把相同的道理重复了几遍。而递进式呢?类似“个人到社会,再到国家”的标志语,就代表了这是递进结构。说到底,这只是形式上的递进,而且是最为浅薄的形式递进,内容上绝非如此。

      2、简单并固化某种论证思维,取代其它的作文思维,并机械地反复训练。

      高中三年的作文教学,绝大数语文老师至少在两年甚至两年半的时间里,热衷于议论文的训练,理由是好训练。确实,议论文的作文思维过程似乎比较简单,不外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于是体现在作文思路上,就形成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维,本来这种思维过程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这就是人认识事物的思维过程。但是,我们常常忽视这个论证过程其实一点也不简单,相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想分析透彻,我们需要运用质疑思维、因果思维、发散思维、整体性思维等等等等多种思维方式,而且这些思维方式并不以某种固有的形式存在。但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常常把这个过程简单化了,并固化成几个比较好操作的论证范式,比如“因果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从结构形式到语言范式都“有本可依”,学生的作文是“依葫芦画瓢”速成画出来的,与真正的思维训练根本就是两回事。这样的“论证思维”反复训练的同时,还忽视了“形象思维”也应该是作文思维训练的重要对象,长此以往,学生除了议论文,别的文体几乎不会写,也不敢写。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就狠狠地给了大家一个教训。“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样的要求,不知要让多少考生傻了眼。

        3、总想以不变应万变,忽视事物的个体差异。

        在五花八门的作文教学方法中,笔者尤为痛恨一种教法,即所谓的“万能作文素材”,这个以“这个素材适用于……等等话题”为标志的东西不用多说,大家都心知肚明,这种耍小聪明似的伎俩实在是害人不浅。它看似能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素材,以一当十,减轻学生负担,实际上是投机取巧,完全置事物的内涵于不顾,生拉硬扯,面目可憎。即便是把形式训练得“天衣无缝”,看似能“自圆其说”,但是,这种毫无思维含金量的东西终究逃不过识货者的火眼金睛,稍不留神,这种作文会沦为套作,被打压得很惨。更有甚者,总有人想寻找“规律”,总想以不变应万变,结果很可能是作文还没开写,与作文题刚一碰面,便已注定全盘皆输。我们不妨看一个例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广东中山一所小学推出“无声食堂”,倡导在就餐过程中,学生安静就餐,以微笑、眼神以及统一的手势语进行沟通,从而达到集体安静、有序就餐的目的; 饭后,同学们有序地整理餐桌,将餐盘放到指定位置,分类摆放。老师介绍,学生们如需要加菜添饭,可以通过眼神和手势进行交流。比如,手势1代表饭,2代表菜,3代表汤……不需要发出叫喊声。总之,学生从进门到用餐结束 都基本在无声中进行活动。校方表示,倡导“无声食堂”,不是说绝对不讲话,如确需沟通,要尽量做到轻声细语,不对周围人造成干扰。对学校的这一做法,有人赞成,有人质疑。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这是笔者所在学校的高一中段考作文题。这个作文材料,讲的是关于就餐的事情,但

是必须注意,事情有明确的对象,即“一所小学”、“小学生”,这就注定了我们分析事件,分析问题时,不能忽视了事情的对象而泛泛而谈。而实事上,就有近一半的考生撇开对象的限制大谈素质、规则、文明、沟通、交际方式等等,这种把材料作文变成了话题作文的现象恰恰是目前学生作文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究其原因,就是上文所说的“总想寻找规律共性,以不变应万变”。

      4、避难就易,作文立意训练“局部化”、“片面化”,缺乏“系统思维”的训练。

      所谓系统思维,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作文教学中,要想体现思维的深刻性,就不能片面、孤立地看问题,尤其在审题立意中,要有整体意识,全面看待问题。如开篇所提到的东莞二模的作文题,如果你的作文单纯谈“工匠精神”,这当然不算离题,但是至少反映出你思维的狭隘和肤浅,要想深入分析问题,就不能不考虑两则材料之间的联系。但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中,为了保险,为了省事, 我们又常常默许甚至“纵容”学生单一立意,局部看问题。如果仅从应试的角度来看,也许勉强可以,但也难免会有例外,会出现偏题情况。如果往深里说,学生的思维将永远只停留在最浅层。再举个例子,看下面这则作文材料——

      《增广贤文》中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孔子也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提醒人们在说话之前,先得想清楚“可与言”和“不可与言”这两种人和两种情况。《宋史·司马光传》中却说:“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鲁迅也曾大声疾呼:“青年人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

      这个作文材料,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如果运用系统思维,整体来看这则材料的话,我们会发现这则材料分为两层,第一层到“这两种人和两种情况”,用《增广贤文》和孔子的话,意在说明“要慎言”;而第二层与第一层是转折关系,司马光的话与鲁迅的话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从“也”字可以看出),意在说明“要敢言”。因此,总观整则材料,其内涵是关于“要慎言还是要敢言”,“慎言”和“敢言”不能割裂开来论证。但是很多学生对这个作文材料进行审题立意时,有写“说话要有艺术”的,有写“说话要看对象”的,还有写“三思而后言的”,这就远离材料含意了,这显然是割裂了材料中几句话之间的联系,只单独抽取其中一句话来立意,这种思维是狭隘的,最终导致分析说理时目光短浅,看不到事情的本质。

      不得不承认,我们很多人的作文教学其实就是上述所说的僵化而肤浅的训练,理想的作文教学不应该是这样的,它应该是一个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过程。如何训练?简单说,不可机械模仿,不可速成,而是功到自然成。首先得正视语文教学永远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作文教学尤为如此,要想写得好,先要读得好,阅读永远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更是作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其次,要耐得住性子,不急功,不近利,不搞僵化的模式,不走所谓的捷径,无论是形象思维也好,抽象思维也罢,一步一步来,不取代,不代劳,一点一点引导、打开学生的思维,允许他们的思维不够完善,不够缜密,但一定是他们自己的,个性化的思维,如此,假以时日,岂知没有可以改变作文教学积弊之日?愿我们都身体力行,且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es2.c����WuM

相关文章

  • 七年前旧文。

    新陈代谢,每七年就该是一个全新的人了吧。肉体是,灵魂呢? 五一小长假就这样过去了。明天又要回到办公室。 每天都把自...

  • 跨年随笔:2019,你好!2018,再见!

    《前言》 这是七年前的一篇旧文。 因为今夜不打算写什么了,就找出它来。 旧锣旧鼓拿出来敲打一下,弄点声响自己听。 ...

  • 愿我们都能和想成为的自己相遇

    (旧文重发) 本文写在2019年培训经理人俱乐部七周年,作为广州分会理事的撰文。最近在肝论文,用旧文交个作业...

  • 11.学术论文写作注意事项

    包含论文用词、论文标点、写作七大规则 ======================================...

  • 两年前的旧文

    杰伦要结婚了。这个陪伴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80、90后度过初中、高中、大学直至研究生的音乐才子终于找到了一辈子的...

  • 年的味道(年前的旧文)

    年的味道 每当香甜的腊八粥味道从家家户户的窗口飘出来的时候,密簇而深浓的年的味道就开始把我们围绕,沉浸在年的味道里...

  • 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现状及思考——以朝东镇为例

    引言:终于,憋出一篇论文了,相隔上一篇论文已经是两年前了,两年前修修改改的毕业论文,勉勉强强及格,实在是对不起导师...

  • 11年前的旧毡帽

    这起案件性质极其恶劣,而由于种种原因锁定嫌疑人又极其困难。如果不是因为刑侦技术水平的提高,嫌疑人基本上可以达成完美...

  • 十二年前的旧文

    一 “每一天都视为必须的一天” 暑假第一日里的阳光与风,现在记得也是格外好的。第一个星期也如以往慵懒和缓...

  • 论文的致谢~九年前

    这篇论文是我从小到大写的最长的一篇作文,没想到我居然有始有终把他完成了。就在这最后的时刻,我心潮澎湃,没有办法抑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七年前的旧论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yxd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