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字塔原理》
本书建议在表达时(写作、讲话、培训)时运用金字塔结构,构建表达的框架结构、组织语句的顺序,让表达更有逻辑和条理,让受众能够有兴趣并且理解所讲的内容。
金字塔原理的基本概念:
- 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简单易懂的思考方式、沟通方式
- 基本结构是: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论点后论据。
- 金字塔原理训练表达者:关注、挖掘受众的意图、需求点、利益点、关注点和兴趣点,想清说什么,怎么说,掌握沟通的标准结构。
本书的结构: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篇:表达的逻辑,介绍金字塔原理的基本概念,及如何运用来构建基本金字塔结构。
第二篇:思考的逻辑,介绍了如何深入细致地把握思维的细节。
第三篇:解决问题的逻辑,介绍了解决问题的不同阶段,使用多种框架组织分析过程。
第四篇:演示的逻辑,介绍了设计ppt演讲的技巧,帮助受众更好理解。
第一篇 表达的逻辑
- 对受众来说,最容易理解的顺序是:先了解主要的、抽象的思想,然后了解次要的、为主要思想提供给支持的思想。
第一章 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
- 读者在阅读文章了解观点的过程中,需要阅读、理解每一句话,并且寻找每句话的联系,前前后后反复思考,如果文章的思路自金字塔顶部开始逐渐向下展开,那么读者会觉得文章比较容易读懂。
- 归类分组,将思想组织成金字塔。 大脑会将其认为具有“共性”的任何事物组织在一起。而“共性”就是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 人一次能够理解的思想或概念的数量是有限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约七个以上的记忆项目。
- 找出逻辑关系, 抽象概括。 最有效的表达方式是:先提出总的概念,再列出具体项目,即要自上而下地表达思想。
大脑吸收一个观点时,首先需要接受信息,再整理信息,最后理解信息。 一次性接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我们要通过整理信息,使得大脑更容易理解并记忆。 而整理信息最好的方式找出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其分层。好比电脑里的一堆图片,为了今后能够快速找到需要的图片,就要对图片进行分类,比如主体是人的图片归为一类、主体是动物的归为一类、主体是风景的归为一类,这样就实现了“有逻辑”的分类,但是只是把他们放在一起,他们只是变得有条理了。还需要给他们增加逻辑的层次,就是为他们的分类建立文件夹,并起名为“人物”、“动物”、“风景”,这样就建立了一定的层级,记忆的负担也从多个的图片变为三个文件夹,帮助人们记忆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