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张炜说:“网络时代繁衍出多少文字,纵横交织的声音震耳欲聋,却难遮掩从北京一隅的轮椅上发出的低吟。”
他说的就是轮椅上的作家史铁生。
自从被突如其来的命运摁在轮椅上后,史铁生经历了人生中的绝望,他曾无数次叩问命运为何给了他残缺的身躯,最后,他终于明白“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于是,他不再埋怨自己的遭遇,开始接受上天对他的作弄。
虽然史铁生认为人在命运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可他在《命若琴弦》这部作品中,还是表达出了这样一种观念——就算人生是虚无的,可我们还是得给自己找一个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至死方休地走下去。
01 人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这是《命若琴弦》开篇的一段话。
老瞎子是天生瞎了眼,从没看见过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小瞎子虽然见过世界,不过也只有三年光景。
不管他们有多想看看这个世界的日月光辉和天地生灵,命运还是自顾自地用黑绸子永远蒙住了他们的眼。
在命运面前,没人能请求实现自己的诉求。
这一点,史铁生再知道不过了。
他活到最狂妄的年纪,忽然残废了双腿,他怨恨这个突然降临到自己头上的厄运。对于残疾的事实,他久久不能释怀,也曾长期沉溺在残疾的自卑中。
在他的早期作品《没有太阳的角落》里写到,一位母亲面对残疾的“我”,本能地反应道:“瘸子吗?”“我”想落荒而逃,但是坐在轮椅上的自己却无能为力。
可以看出,当时的史铁生还难以摆脱残疾的自卑,对自己的命运心有不甘。
到了《命若琴弦》中,小瞎子也曾绝望地追问“干嘛咱们是瞎子!”
而老瞎子淡然地回答:“就因为咱们是瞎子。”
此刻,史铁生已经明白了,人无法对抗命运,在命运面前,力挽狂澜只是奇迹,大多数情况下,就算造化弄人,你也无能为力。
而史铁生在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后,他开始放弃了对描写“身体残疾”的执着,而是去探讨更宏大的生与死的问题。
这让他的作品突破了“残疾的人”的局限,而触及到“人的残疾”,也就是人的局限性。
在《命若琴弦》开篇的那段话中,史铁生写老少瞎子“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其实就反应了他的生死观。
无所谓从哪儿来,是因为我们难以掌控自己的出生,只要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而无所谓到哪儿去,是因为死亡必将来临。
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只能是接受命运的安排。
在《命若琴弦》的结尾又重复了开篇的那段话:“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不过作者特意加了一句“也无所谓谁是谁”。
因为,不仅是老少瞎子只能接受自己的命运,任何人都只能接受自己的命运。
02 虚无的人生,更加需要点盼头
即使是绝望的人生,也会闪过一丝希望。
老瞎子的师傅告诉他,只要他尽心尽力地弹断一千根琴弦,就可以从琴槽里拿出复明的药方。
小瞎子不太相信:“干嘛非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副药呢?”
老瞎子郑重地说那是药引子,吃药得有药引子。
为了看看这个世界,五十年来,老瞎子翻了很多架山,走了很多里路,挨了日复一日的风吹日晒,尽心进行地弹断每一根琴弦,熬白了头发,老弯了背。
而小瞎子的希望就是兰秀儿。
不管是兰秀儿的尖声细气,还是她柔软的小手,都让小瞎子萌发了正常青春男儿的情愫。
即使老瞎子多次劝小瞎子死了这条心,可小瞎子却对师傅的话不管不顾。
他们就这样依靠着自己心中这簇微弱的火光,在黑暗中缓缓行走。
但是,就像西西弗斯要将巨石推到山顶一样,人永不停歇地重复着推石头的动作,而巨石还是会永无止境地滚下去。
你不断地寻找到了希望,命运就可能不断地毁灭你的希望。
小瞎子心心念念的兰秀儿远嫁他乡,绝望的小瞎子逃离了师徒俩暂居的野羊坳。
而老瞎子在弹断了一千根琴弦后,只拿到了一纸无字药方,五十多年来的努力付之东流。
失魂落魄的老瞎子,仍然想抓住什么似的,他不断向路人确认这张无字药方。
他试图为自己的人生抓住一点“意义”,但他最终不得不接受人生的虚无。
可是,失落的老瞎子在去找小瞎子的路途中,突然怀念起往日的美好时光。即使一路奔波,可自己一旦弹琴说书,就会觉得知足、快乐,轻轻漫漫的三弦琴总能使他忘记疲惫。
到这里为止,史铁生想告诉我们的貌似是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生命的过程。
但人生,真的能够做到只享受过程吗?
《命若琴弦》给出的答案未必如此。
在后续情节中,老瞎子突然想起了他的师傅对他说过的话。
“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
于是,恍然大悟的老瞎子在找到小瞎子后,告诉小瞎子,原来是自己记错了,得弹断一千二百根才能拿到药引子。
因为老瞎子明白了“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可见,史铁生还是认为人无法单纯地享受人生的过程,起码要给人生找到一个目标,即使是虚设的目标。
如果不为虚无的人生找个盼头,我们容易在一蹶不振中停下脚步,也就不能享受生活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只要你的脚步不会停下来,即使是朝着虚设的目标前行,你就可能体验过程的美好与精彩。
03 史铁生的人生,为这番道理注入了血肉
说到头来,《命若琴弦》貌似是说了一个很老套的道理,即人生本没有意义,你得赋予它意义。
可它仍然是一部非常可贵的文学作品。
因为,它并非是凭空搬来的一个大道理,而是作者史铁生因自己曲折一生,而不断叩问命运才得到的答案。
因为命运的安排,史铁生比常人更加强烈地想知道人生的意义。
他在双腿瘫痪后,陷入了对人生的怀疑和长期颓废中,但是,当他醒悟到人生本没有意义时,他反而觉得释怀了。
因为他不必再纠结于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反而更专注于我要赋予人生什么意义。
于是,他说:“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
活着不是为了写作,因为活着本无意义,人生本来就是虚无的。
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因为写作是史铁生给自己的人生找到的一个目标,有了这个目标,才能专注于写作的过程,在写作的过程中体验人生。
正因如此,史铁生的作品才会体现出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从感慨命运的不公,到接受命运的安排,再到超越人生的局限,他的每一部作品里都承载着他对人生的感悟。
试想一下,如果他看到了人生的虚无后,没有为人生设立目标,他可能会迷失在虚无之中,永远停留在抱怨人生坎坷的阶段,在轮椅上日渐腐朽。
承认人生的虚无并非悲观,真正可悲的是没有勇气接受人生的真相,没有决心为人生找到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史铁生说过:“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它们确定我的位置;我爱着他,爱着你,其实只是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欲。”
其实,他也是借助“写作”,更好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文|黄栀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