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读书目
- 内容简介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成于一九六年。书中借老残的游历见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攻击,揭发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做大官”(第六回)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客观上帮助人民认识到对整个官僚集团是不能寄以任何希望的。这里反映出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比较进步的一面。但他的基本政治观却是落后的,甚而是反动的。他坚决拥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这在书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因之,《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 作者简介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刘铁云[1]),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洪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李光(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
参加者:段静、毅文、蓝菁、花哥、李涛、lucy
读后感
《老残游记》读后感—原来这是部公路片啊!——by 段静
- 模糊记得中学语文课本中节选过《老残游记》中的一篇文章,并说原著是一部揭露晚清社会黑暗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这个标签还真把我吓到了,所以如果不是被列入我们读书会的必读书单,估计我这辈子都不会主动翻开它。但打开书一看,呵,原来《老残游记》是部公路片啊!谁说中国人不懂得浪漫?谁说中国古代人不懂的浪漫?冤啊!果然书读得不多,观点太多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 这部公路片呢,就是随着主人公老残的游历,一路上游游走走,东瞧瞧西看看,碰到一些世外高人,掺和进一些稀奇古怪的事儿,偶尔也路见不平拔个刀相个助。语言非常流畅,比起《金瓶梅》《红楼梦》的行文更接近现在的白话。人物描绘相当活泼生动,故事设计也出人预料。
- 之前有朋友说,读《老残游记》会有一些障碍,因为貌似没有一条主线。我跟这位朋友说,兄弟有所不知啊,我们中国人从来有两个大法是修得最好的:“随心所欲大法”与“自由散漫大法”。既然是公路片,主线就是老残的视线。建议大家忘掉中学语文课本给这本书设定的标签。若闲来无事,真的可以拿起读一读。薄薄的一本书很快可以读完,然后你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老残游记》读后感之琴瑟和鸣——by蓝菁
-
本书白话文叙述,作为晚清反八股文的刘鹗将白话文运用得恰到好处,《老残游记》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时局,政治,音乐,哲学,宗教……琳琅满目,散而不乱。见刘鹗自序:“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吾同苦同悲者焉!”作者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
-
因喜好琵琶及古琴,重点阅读了《老残游记》第十回“骊龙双珠光照琴瑟,犀牛一角声叶箜篌”。作者对弹琴鼓瑟的描述令人心随而动,“子平本会弹十几调琴。。。因为瑟是未曾听过,格外留神。那知瑟的妙用,也在左手,看他右手发声之后,那左手进退揉颤,其余音也就随着猉猉靡靡,真是闻所未闻。初听还在算计他的指法、调头,继而便耳中有音,目中无指。久之,耳目俱无,觉得自己的身体,飘飘荡荡,如随长风,浮沉于云霞之际。久之又久,心身俱忘,如醉如梦。”玙姑道“此曲名叫《海水天风》从来没有谱的。。。。。。你们所弹的皆是一人之曲,如两人同弹此曲则彼此宫商皆合而为之。。。。。。我们所弹的曲子,一人弹与两人弹,迥乎不同。一人弹的,名‘自成之曲’;两人弹,则为‘合成之曲’。所以此宫彼商,彼角此羽,相携而不同。圣人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就是这个道理。‘和’之一字,后人误会久矣。”岂止琴瑟和鸣!
《老残游记》阅读笔记——By appletree
- 我已经很多年没碰过章回小说了。这次因书房读书会的机缘,捧起这部薄薄的清朝时期刘鄂先生的作品,没想到内容出乎意料的丰富,包罗万象,让人欲罢不能,沉浸其中。这是本世界名著,相关的评论与解读,在百度里有很多,不想赘述。我就摘取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几个方面,与大家来分享:
-
1、文章从山东蓬莱山蓬莱阁开篇,随着老残的游历,进入济南府、曹州府、平阴县、泰安、泰山,甚至阴曹地府,都走了一遭,好生痛快。虽然结构有些松散随意,但随着老残遇到的各种事件,一幅幅美丽的风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浮现在眼前。在不到200页的内容里,其中可能一句话就已交代了事件的转折,或是主人公的思想,简练、紧凑而不拖沓。在这种简练的风格里,作者又不惜花几个大篇幅,来描写老残的梦境、民间技艺表演、逸云的学佛心路、地狱的各种可怕的场景,都非常的精彩而独到!我认为,这些大篇幅的描述中,表达了作者对局势的判断与偏好、对艺术的热爱、对女性独立心理的理解和惩恶扬善的价值观。在清末封建社会里,能有作者这样立意高远的境界、自由开放心态的表达,是我看书之前没有意料到的。这会不会是这部作品位列世界名著的原因之一吧?
-
2、几段艺术技艺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如痴如醉。如:白妞梨花大鼓表演的描写;玙姑与黄龙子的琴瑟同奏;玙姑、扈姑、胜姑、黄龙子合作的箜篌合奏等等,异常精彩,无法用简单几句话去描述它,大家只能去原作里体验与感受。
-
3、这部章回小说还有一个特点,不像以前看过的古典小说,围绕着一个主题来展开,有完整的人物群、故事线、相对固定的地点等。这部书名为游记,假借老残一个江湖郎中的游历,以表面松散的结构,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当时山东民间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与生离死别,充满故事性,也充满对老百姓的同情与热爱!
- 碰到不平事时,老残通过他与官员或黑道中人的种种关系,打抱不平,充满侠义精神。这是作者表达济世精神的一个体现,也是对官场乱象无可奈何的一种应对之道吧。我阅读这本游记的感受,可以用淋漓痛快来形容。有好多地方都值得反复阅读,反复推敲,时而哈哈大笑、时而蹙眉顿足、时而抚案深思……总之,这是一本有回味的书,值得推荐给朋友们阅读!
《老残游记》读书笔记——by 李涛
- 刘鹗在自序说因感情愈深,其哭泣愈痛。人只有在乎一样东西,那件东西才会具备影响你情绪的作用。在本书续集的序作者感叹道我们并不能控制时间的流失,但可以记住我们生命中那些难忘的事和曾经那些梦想。这提醒我要让生活过的有意义不简单重复,不应刻意地去创造,应努力去提高对时间、对美好,有时甚至是对痛苦感知地敏感度。这样我对生活会更加难忘,对时间的流逝也不至于麻木至翻了几个小时手机而毫无知觉。
- 我看到本书中关于申子平过桥、环翠下山,应害怕而蒙上眼睛的叙述令我印象深刻。我想这也是当今社会上也存在的一种鸵鸟心态,也反应出当时社会人对问题视而不见,不肯不敢不知付出行动。这和本书开篇船上人明知船之将沉,却只顾杀船员杀所谓的异端,却听不进任何能使船脱险的方法建议。而后作者又举了逸云深爱着任三爷,为此她想尽种种方法想嫁给任三爷,但最终又因为各种顾虑从未付出任何行动,用逸云自己的话说:“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不如睡我的觉吧。”的例子说了另一种状态,这无疑也是是另一种只是单纯想从不肯付出一点行动的状态。对此我想说,正确做法应该是不去逃,勇敢追,用理智去解决中途遇到的问题。
- 本书还探讨了一个入世和出世的问题,在书中能做到的一个是赤龙子,逸云也算得半个。我感觉作者虽然在书中对儒释道有一番探讨,但全书感觉作者还是比较受老子《道德经》影响,老残就是有点典型的有德而避世,尽量无为不争的一个道者形态。我倒觉得入世和出世较好的态度,或如书中赤龙子所言,这只能作为一个精神戒律,断不能作为一个具体行为准则。一旦认为真的可以在入世出世上有具体的行为标准,倒会显得滑稽可笑。
《老残游记》读后感——by 杨杰
对于一个习惯线性逻辑叙述的人来说,读老残是件痛苦的事情,因为主线的发展基本不是太重要,而是以老残作为一个视角,叙述出了作者的心中所想。清末是个悲剧的时代,国家集权的崩溃,内忧外患,北方爆发了义和拳运动,南方也有革命党起义,对于社会本身的结构没有很多影响,人民依然水深火热。老残游记讽刺的酷吏,即使制度产生的杀人魔,玉太尊的冷酷令人发指,老残以江湖游医的身份目睹的社会的怪状,一方面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融汇,同情底层人民,对民间艺人的描写赞美可见一般,风景描写民俗民风也让感慨。只是我习惯了现代文学的思维,一时间难以适应。
《老残游记》读后感——by 花哥
- 最初买《老残游记》是二十年前的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对老残的认知应是起源于中学课本那段著名的“白妞说书”。此次通读整本老残,再读白妞黑妞如逢故人,所以,遇书如遇人,即使一面之缘,说不准就会成就一次他乡遇故知。可是,读完老残,仍看不透,觉得隔。因为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自己最初印象的过程,一直要不断调整对那个时代的感觉,不断适应各个章回的跳脱节奏,不断调整对人物的想象,比如拖着长辫子的白太守谈福尔摩斯,尼姑逸云谈情爱。给这本书贴上谴责小说的标签,我认为失之匆忙。读此书,如同看中国画的山水长卷,宜散点透视,且移且看,没有焦点。
- 老残游记正篇加续集短短二十九回,小说的身份屡屡变换。一说世情,一说官场,一说公案,一说神怪,一说谈佛论玄,一说谈情说爱。以一场力挽危局的救世梦始,以一场梦游阴间的幻觉收。刘鄂处晚清时局,古老帝国面对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刘鹗心态如其《自叙》所言:“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
- 印象尤深的,是“砒霜月饼案”中关于毒药“千日醉”的描写。这是一种草,据说香得可爱,用它熬制的水“色如桃花,香同兰麝,微带一分酒气”。这“千日醉”只有一种药能解,名叫“返魂香”,出在华山太古冰雪之中,也是草木精华所结,若用此香将文火慢慢地炙起来,无论你醉到怎样田地,都能复活。这个情节,令人想起《罗密欧与朱丽叶》,朱丽叶喝了神父的药水,服下去后就像死了一样,以为四十二小时后就会苏醒过来。可是,中国的悲剧故事往往会转到以大团圆结局收场。哀而不伤,怒而不怨,面对人生的艰难,这可能是中国人愿意采用的方式,老残游方行医,以济世救人为名游走四方,传达给我的感觉是渗透了浓重的佛教思想,解脱、放下、自在,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慈悲救世的佛教精神。虽有心,却仍无路。
《老残游记》读书笔记——by lucy
- 《老残游记》 是一部描写清末官场的黑暗和腐败的小说,该书通过游医老残的经历将山东一带穷苦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尤其是对玉贤,刚弼两位所谓的”清官”滥用私刑,草菅人命的罪恶行径的细致描写,把当时百姓的疾苦,官场的黑暗描写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对站刑的大篇幅描写,让读者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两位当职官员,从最初百姓口中的清官,逐步被官场利益所驱使,一步步从清官变为酷吏,为了升官加爵,不惜颠倒黑白,歪曲事实,至百姓生死于不顾,只为某得更多的个人利益,作为掌管一地的父母官,有此恶行,是百姓的不幸,更是大清朝的不幸.
- 书中对此描写颇为细致深刻:”以清官为名酷吏为实的玉贤,刚弼之流,其实比贪官,赃官更可怕,.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为,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
- 另一处令人震撼的描写是泰安城南圆坨坨山脚下的一座小寺庙--斗姥宫.既然被称之为寺庙,说明它是敬奉神灵的地方,可这个庙中却另有风景,就是隐藏在庙中的那些年轻貌美的姑子们.说她们是姑子, 她们的行为又有违神明.;说她们不是姑子,她们又的确在庙中修行.在肃穆圣洁的寺庙中行此淫秽之事,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人伦有多肮脏.寺庙,是众生心中的精神寄托,也是佛教徒的清修之地,而寺庙里的姑子们,也该是虔诚修度清心寡欲,远离俗世,一心向善,不为俗世所缠绕的.但太姥宫的姑子们却顶着姑子的名衔,做着青楼的行当,此举确实令人汗颜.这不仅是对宗教信仰的亵渎,更是对千千万万清修者的一种亵渎.由此可见清朝末期的官场早已腐及根部,祸及至深,已达无可救药之地步,整部书处处都体现着作者忧国忧民的哀思,面对岌岌可危的清朝政府,老残痛心的感叹:”官愈大,害愈甚.守一府则一府伤,抚一省则一省残,宰天下则天下死!”,细品此话,颇令读者汗颜且值得回味深思!
侠客行——by 牛魔王
- 由于读书不多,以至于印象深刻的游记更少,思绪一飘既然联想起新发售的《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想起草叶集中一条叫密西西比的大河,在宽阔的平原上流过,人站在河边,天地如此广阔,而自己又是如此的充满力量。除了游侠以外,行医是老残的第二职业,也可以说是谋生的行当,可见从古至今,懂一门手艺是多么重要。
-
农耕文明:四大文明发源地,也是现存的最古老文明,以我的视角看来,不幸大过幸运。农业社会的扁平化社会结构使得社会关系简单,契约与规则不被尊重,农庄生产与宗族势力形成的集体利益至上,让自由于此地没有滋生的土壤。农耕文化下很难产生复杂的社会关系,扁平化的社会结构必定会形成集体意识大过个体意识。也是由于扁平化,导致缺乏交叉制约信用结构,违约成本低,除了权力什么都不怕。
-
清官之恶:官员是否清廉,包括其人品,私以为更看重政客的政治主张、判断能力、执政能力和从政技巧。一个合格的官员,坚持与妥协两方面都不可或缺。能公开自己的主张并且得到认同,或是与不同意见者交流讨论,表明民间不都是盲从者。
《老残游记》读书笔记—— by兮兮
这本书的知名度应该是不用再普及了,晚清四大批判小说之一,其名源自《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先生评价“叙景状物,时有客观。。。。有揭清官之恶者自《老残游记》始”。这么大的名头会不会给阅读带来压力?生怕自己不能理解其深意?答案是肯定的。我提议列为读书会必读书目的时候,小伙伴们表示如果不是因此,大概永远也不会拿起来读。作为白话文小说,又是一篇游记,其实读起来还是很轻松的。文字写景例如“家家泉水,户户垂堤”,8个字就把水乡的灵动展现出来。写白妞黑妞说书层层烘托,当然任何一篇作品都有作者本人埋藏于文字中的深意,其个人情感的寄托于投射。这部自传性质的作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对实业救国抱负不得实现的“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作为太谷学派的再传弟子,有对儒释道的思考,倒是有点玄乎难懂。理解在乎阅历与眼界,日后若再翻阅此书,定会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吧。
《老残游记》中的“泰山姑子”考 ——by近夏
- 孤陋寡闻如我,第一次在小说里见到“花禅”现象,颇为吃惊。本着学院派(自诩的)严谨的治学态度,查阅了若干学术文献,简单归纳如下:
- 自明代以来,尼姑的世俗化现象已经较为明显,《三言两拍》中多有提及,与僧人及俗家子弟私通的现象亦很普遍。及至清代,“娼尼”更是广泛出现,这种现象起源于南宋时期的“尼站”,但当时是为了应付在佛教界具有相当势力的“僧官”,发展到清代则是一种主动行为了。娼尼盛于吴、越两地,其次为泰山姑子,再次为广东。《老残游记》中的斗姥宫即为泰山姑子的代表。
- 《老残游记》中通过逸云之口,对当时佛教的世俗化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包括尼姑服饰的时尚化;忙于应酬接客,尼庵借此获利;对俗世情缘的难舍,等等。《清稗类钞》中有记载,凡到泰山顶礼之人,下山时必定前往尼庵,称之为“开荤”。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 清代“花禅”之风的兴盛,固然与佛教世俗化有关,也是清代士大夫游冶趣味转变、游冶文化开始转向的表现。这和清代禁止官妓不无关系,以秦淮名艳为代表的官妓文化已然没落。关于这一时期士大夫游冶文化的描述,著名的《海上花列传》亦有描述。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以上种种,每个皆可展开研究,在此不赘述。
网友评论
好孤寂…都没人来嗯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