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读书想法
《穷途,墨路》作者: [美]保罗•奥斯特

《穷途,墨路》作者: [美]保罗•奥斯特

作者: 刘书朋 | 来源:发表于2022-04-16 00:11 被阅读0次

。。原作名: Hand to Mouth: A Chronicle of Failure

。。ISBN: 9787020168675

。。内容简介。。

《穷途,墨路》是保罗•奥斯特迷人的青年时代回忆录。

“我和钱的关系始终很神秘,欲拒还迎,貌合神离。”换了一个又一个古怪的工作,遭受一次又一次失败,青年保罗•奥斯特怀揣当作家的梦想,被生活撞得头破血流仍锲而不舍。

保罗•奥斯特回首往事,写下这段艰辛的写作之路上所遇到的种种难忘的人和事,也想告诉读者,要成为一名作家,究竟意味着什么。

。。作者简介 。。

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1947年出生于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中产犹太家庭,集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译者、电影导演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被视为美国当代最勇于创新的小说家之一。

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纽约三部曲》《幻影书》《在地图结束的地方》《密室中的旅行》《神谕之夜》以及回忆录《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冬日笔记》等。他曾获法国美第奇文学奖、美国约翰•克林顿文学杰出贡献奖、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作品被翻译成四十余种文字,他也是每年冲击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人选之一。

奥斯特担任编剧并执导的电影作品有《烟》《面有忧色》,其中《烟》在1996年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和最佳编剧奖。

。。短评。。

#
这个版本比上一个好:1,内文经过了充分修订,拗口的部分重译了。2,装帧更美了!3,时隔多年,这条路的感受没有变,越来越像苦中作乐……

#

我和钱的关系始终很神秘,欲拒还迎,貌合神离。”换了一个又一个古怪的工作,遭受一次又一次失败,被生活撞得头破血流仍锲而不舍。非常写实

#

写作是人生主线。赚钱是支线。还是比较分明的

#

好短,但挺好玩的,真的是hand to mouth day by day,好像这样一种生活路径也没必要太过忧虑

#

一个活生生的INFP创作者样本,那种对钱拒斥与渴求的矛盾、不愿接受打工与庸常人生的心态完美戳中了我。艰难谋生的日子精彩纷呈,水手、翻译、评论、垃圾剧本、珍本书、桌游堆满了记忆仓库,而有趣的人生过客也从未间断。最后的写作选择让我看到了雷蒙德·钱德勒的影子:创作侦探小说只为糊口,但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文学领悟让他们完成了对侦探小说的一次次颠覆。

#

黑暗的房间里有人靠着一台打字机在抽烟,这样的封面加上一个叫《穷途、墨路》的好名字,很容易就想买下来读。

这是一本自传,讲作者年轻时卖文为生的一段经历,因为没法像其他作家那样白天工作,晚上写作,于是总在飘泊和游荡。

从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巴黎甚至墨西哥的小村庄,干过很多底层的临时工作,酒吧临时工、船员、翻译等、也因此扩展见闻。

回忆到困难似乎慢慢过去,写作事业刚有起色的时候就是结尾,最后一句话是:

“写书挣钱的故事就说到这里吧。卖文为生,莫过于此。”

而这本书的第一段里他写到:

“三十岁上下的那几年,我碰到的每件事都以失败告终,那段日子我熬得很苦。婚姻以失败告终,写作一败涂地,钱方面也捉襟见肘。”

事实上,和题目一样,墨路、穷途。

作者的经历中并没有太特殊的东西,也许约翰列侬曾去他工作的地方找过杂志勉强算一件。

这本书好看的地方在于真实和流畅,如同在下雨天,遇到共同躲雨的陌生人,听他讲了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并不让人昏昏入睡,一直穷困潦倒,似乎总在缺钱,可是从未放弃过追随心中所想,从一份工作换到另一份,一个地点换到另一个地点,在谈到心中所想有起色时,雨停了。

传记从这结尾,如同锦衣夜行,感觉也挺好的,功成名就的确没什么看头。

#

提前拿到了预售的新书,因为是自己喜欢的作家,所以很快但又很慢的拜读完了。

这本小书台版叫做《失意录》,当然其实我更喜欢大陆版这个译名,这是在说穷途末路吗?

但生活穷途末路(是有)但极少的,因为生活往往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永远不知道偶然概率什么时候到来。

一位成名不久的作家回顾自己的青年时代,《穷途,墨路》写于1996年出版于1997年,其时奥斯特的《纽约三部曲》《末世之城》《月宫》《机缘乐章》均以出版并获得不是褒奖,其剧本《烟》也在1997获奖。

其时在这本小回忆自传中,你可以惊人地发现,在以往和后来的他本人的众多作品中,其实都是一种自传的形式出现了,里面的元素和事件是很类似的,并且作者本人的经历本身就有不少奇缘的地方,这些因素在很明显或者说自然而然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巧合、奇遇、荒诞不经等正正就是作者的生活本身。

作者有意无意地运动到了自己的作品中,所以也有后来的批评家炮轰奥斯特的作品是重复化和“四不像”,因为真的是四不像,你可能可能捕捉到偶然概率呢?

纵然奥斯特后期的作品是少了点惊艳多了点套路,但他仍不失为一个富有勇气和创新性的作家,并且还有他长得挺有“味道”的!

我也常常会回首过去,虽然有不少人会说过去的事情就过去吧,有什么好回忆的呢,一回忆你就输了什么的……我不在乎,正因为过去构成了现在的我,并且我也未能很好地理解过去发生的很多事情,我还是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回忆、考察过去,我才可能更好地活在当下和面向未来。

阿门!

#

保罗·奥斯特的《穷途,墨路》是送给所有仍然将写作作为志业不知前路一事无成的年轻作者的最好礼物。在郁郁不得,晦黯无光的日子里,看到一位已经置身阳光之下的成名作家,回首同样荆棘满布,糊口难捱的漫漫前身,任谁都会生出一股温暖——那是未来借保罗· 奥斯特的文字给自己带来的无凭许诺与虚无慰藉。

但如果1996年,48岁的保罗·奥斯特仍然一事无成,所有的手稿仍然压在抽屉里,没有出版社出版过他的作品,在市面上,他还未有一个读者。那么这本书便不会产生。这是一个颇令人沮丧的事实,只有业已成名的作家才有机会回首往事的诸多不顺,当你从这本书中找到继续坚持写下去并且不惜行走在破产边缘的力量时,请务必提醒自己,保罗·奥斯特永远只是保罗·奥斯特,他的穷途墨路已经转向康庄大道,而你的,仍然未知终点。

这一点,保罗·奥斯特自己是知道的:“一直以来,我唯一的壮志就是写作。十六七岁时我就知道这一点,但从未蛊惑自己去想:我可能以此为生。当作家,并不是什么“职业选择”,和当医生和警察不是一码事。你没法选择,甚至也没法被选择,一旦你接受这个事实,就再也不适合干别的事,你必须做好一切准备,一辈子都得走这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

这本书并不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从出生写到此刻,他不是通常我们所见到的的回忆录,他从前半生中抽出一个主题:写作与谋生。以此回溯三十岁出版第一本书之前的自己在这样一条道路上走过的脚步和岁月。

显然,这不是一条高速公路,它绵延、曲折,穷途末路。保罗·奥斯特以这样的语调带领我们开始:“三十岁上下的那几年,我碰到的每件事都以失败告终,那段日子我熬得很苦。婚姻以离婚告终,写作一败涂地,钱方面也是捉襟见肘。”

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小时候的保罗·奥斯特,他生于中产之家,父母拥有截然相反的对待钱的观念,为此常年的争吵伴随着小保罗的长大,他小时候似乎有不错的经济头脑,帮邻居打扫雪地,卖汽水,但长大之后,他拒绝了按部就班的人生轨迹,拒绝投入资本主义巨大齿轮的现实生活之中。他像毛姆《刀锋》中的拉里一样,四处游荡,打一些短工,在大学时去欧洲穷游,毕业后去邮轮上打杂,重回巴黎靠翻译和短期差事过活,参与X先生的电影项目并跑到南美洲莫名其妙的待上一个月只为帮助X夫人写出一本书,回到美国在一家经营古董书的公司撰写目录,在最为拮据的日子里为自己想出的棒球纸牌游戏四处兜售。

工作、钱、谋生。保罗·奥斯特一度拒绝着它们,以换取足够的自由,但是他无法回避它们,即使在这方面一路失败。显然,他懂得这种失败,并毫无怨言。在为生计发愁的生活里,占据着另一面江山的,是他的写作,他写诗歌、写剧本、写评论、写小说,同时翻译。有时候他为自己写,有时候为生计写。他从未停止的写作,构成了这本书跌宕内容下的真正内核,没有这一部分孤独行走的纸上征程,我们也不会看到如今这些美妙又迷人的文字。

是的,这是一本迷人的书,不仅仅在于作者本身的经历丰富,更在于经历这一切的是一个作家,是保罗·奥斯特。他记述了许多人物,那些从他的生命中出现又消失的人在本书中贡献了自己的精彩,他们的故事将一本回忆录从自我追忆扩充到了更广泛的境地。然而,真正动人的,如一开头我所说的那样,是一位作者在黑暗时期的坚持和努力,是坚定不移的面对自己的志业并为之奋斗,是一个写作者的纠结、沮丧与勇敢。

他曾写到,“在内心深处,我已经接受了败局……我曾为了写作而渴望时间,但既然我已经不再是作家了……我已经准备好放弃挣扎,像别人那样去生活了。九年贫瘠的自由写作生涯已让我油尽灯枯……事实便是,我为自己挖了一个又深又暗的地洞,爬出来的唯一办法就是找份工作。”

写这段话的时候,是他的游戏事业完全失败之时。保罗·奥斯特也心灰意冷了。但是,他并没有像他写的这么做,这是一次阵痛,又一次挣扎,但几页纸之后,在全书的结尾,他终于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

至此,他似乎结束了自己的穷途,而墨路才刚刚开始。

#

喜欢写自传的作家是太自恋了吗?关于保罗·奥斯特,很多人免不了这样问。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孤独及其所创作的》是三十五岁出版的自传,五十岁出版《穷途,墨路》,六十六岁前后连推两部(Winter Journal和Report from the Interior),也就是说,从中年开始他大约每隔十五年就写一部自传,所以,自恋之说并非空穴来风。

而在多部自传间歇,奥斯特还有持续不断的小说创作。从早年的《纽约三部曲》、《幻影书》到最近的《日落公园》,他的小说里常见的特点包括:因偶然而导致的宿命感,以作家为主人公的悬疑情节,因主人公的虚构而递进的套盒故事结构,经历奇特的人物。因此,奥斯特的小说常给人以作者本人现身的错觉。比如说,在《纽约三部曲》中出现的侦探一角,就源于奥斯特本人接到的一通电话,对方连打两次,坚称打的是私人侦探社的号码,放下电话的奥斯特就得到了灵感,把作家编入了侦探情节里。

奥斯特是纽约的犹太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声名鹊起,成为现代派写作界的翘楚人物。他的先锋性恰恰就体现在真实和虚构的模棱两可之中。讨论他是否自恋,就不可能回避他如何写作这个本源性的问题,因为这几本自传的主旨其实都是——“我是如何写作的”。

倒退三十年,《孤独》一书让我们看到他在父亲去世后的复杂心情,他极其细腻而冷静地回顾了父亲的一生,将这个独守大屋三十年的乖僻男人描述为“隐形的人”;然后另起一章,完全写自己在写作中的状态,关键词同样是:隐形、密室、孤独。

倒退十五年,《穷途》一书让我们看到他在成名之前的复杂经历,他如何在父母离异后自由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如何抵触消费主义,如何在大学时代就开始拒绝服从主流,如何应对六十年代末的政治风向,如何在欧洲流浪,在廉价餐饮店和邮轮上做蓝领的工作,继而扎进了穷巴巴的翻译和写作的生涯。这本自传和上一本自传不同的是,他把写作这件事投入了艰辛的社会生存环境中,毫不避讳地描写自己曾有的窘境,以及写作者才会懂的精神压力,因而,这本书里的写作不是在密室中了,而是在邮轮的逼仄宿舍里、蓝领工人的木板屋里、穷学生的租屋里、乡下的屋子里……写作的成果也会在戏剧舞台、精心策划的朗读会上遭遇可怕的失败。

而且,写作的生态背景也不是孤独者所有的了。这本自传里出现的奇人怪事绝不亚于奥斯特小说中的虚构人物,令人惊叹也忍不住怀疑:他真的那么走运,作为写作人,能观察到这么多离奇的真实人物吗?!从某种角度说,这本自传解释了奥斯特创作中常见的那些角色,每一次创作都可能基于真实,而真实的多样性也远远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力。在这种真实相间的写作文本里,奥斯特也仿佛不经意间强调了写作和真实的矛盾关系:写作可以创造某种真实,而真实被书写的过程也缔造了虚构。

奥斯特十五岁时读完《罪与罚》就立志当作家,二十多岁就出版个人诗集,并涉猎剧本,他的写作之路映照出的是文艺青年的理想主义,以及,理想主义可能遭遇的破灭。假如说《孤独》中诗意描绘的写作是一种理想状况,那么《穷途》中回顾的就是理想在现实面前遭遇的窘迫。开宗明义,他如是写道:“三十岁上下的那几年,我碰到的每件事都以失败告终”,这个意气奋发的文艺青年在家庭生活和纯粹理想的双重压迫下捉襟见肘,简直到了不能糊口的地步,甚至突发奇想,要把少年时代自己发明的棒球纸牌拿去卖钱……结果,文场失意,商场败得更惨,情场也没了挽回的余地。

成名之后写的失败回忆录并非一定是励志篇。奥斯特写到了:幸亏有些中彩票、基金会奖金和父亲的遗产之类的“偏财”,他才不至于无以为继,但另一方面,他也亲手抓住了不眠之夜爆出来的灵感,不眠不休地写完了一本书,等了好几年,却让他最终等到了出头之日。要说这是励志,未免也太悲情了,至少不具有可复制性,决不可能成为广大穷困文艺青年的励志鸡汤。

他这样归纳自己:花了太多时间去赢取自由,却没花足够的力气去挣钱,结果,两头落空。从上世纪的美国到当今中国,这样的失败历程不胜枚举,难怪法国媒体对《穷途,墨路》的评价是,“这是一个作家所能写出的最具独创性,最无畏的自传之一。”

在无边无际的墨路中,穷途只是曾经十年。回到最初的问题,答案就容易得到了:与其说奥斯特自恋,不如说他用写作不断反省自己和他人的人生,因为他所痴恋的并非是惯常意义上的优越感,反倒是他和周遭之人所吃过的苦、所癫狂、所疯笑过的荒诞人生。失败也是一种收获,偶然的事件对必然的命运只有加分作用,他的小说和自传在这个层面达成一致,互为表里,所以,奥斯特的文字才会那么诱人深读。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穷途,墨路》作者: [美]保罗•奥斯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zfc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