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A
【专业】
父母修行记
【书籍】
《当我遇到一个人》
【全书结构框架】
1. 遇见孩子,看见自己
2. 尊重生命,让孩子成为孩子
3. 童年的沟通模式决定未来的关系模式
4. 控制自己,给孩子爱与自由
5. 如何给孩子创造丰盈的人生
【第四章主题】
控制自己,给孩子爱与自由
【第四章内容】
界限,可以说是中国人最缺乏的概念之一。在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无边界的纠缠,出发点总以为是为别人好,结果却通常不如人意。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抱怨是“我都是为了你好/他好,却好心没好报”。
我们为什么会缺乏界限感呢?是因为太爱对方,太无私吗?不是。没有界限,哪怕是付出,也是自私的行为。在与孩子的关系中,家长每一次“为孩子好”的控制,都是在削弱孩子的自由创造力,削弱孩子的生命力,每一次控制也都是对孩子的情感勒索。那并不是真的爱孩子,只是没有界限的控制,是想要控制孩子按照“我认为的正确道理”生活,当然,肯定会遭到反抗。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选择,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尊重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父母要接受孩子对你的拒绝,他们有选择的权利,不按照你给定的路线前行,你不必为孩子的人生负责。同时,孩子会内生出为自己人生选择负责的能力。
经常有妈妈抱怨孩子,“都是为了你,我才放弃了工作,不得不忍受不幸的婚姻”等,所以“你要听我的话,这样才对得起我”,还有些父亲对孩子说“我这么辛苦工作还不都是为了你……”。孩子,你要知道:生养你,是父母自己的选择;放弃或努力工作,也是他们的选择;婚姻,更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孩子无须为父母的选择承担一切后果。
同时,有“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这种想法的父母,潜在的内心也是没有找到真正的自我需求的,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在为孩子而活。有的父母越是自己活的悲催,就越有无穷无尽的欲望去操控孩子的一切,甚至以死相逼。这样的父母往往在自己婴儿期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和安抚,哭闹不被理睬,没有存在感,所以他们长大后才会疯狂地追求控制。例如,有个妈妈曾经试图不去控制孩子写作业,因为她内心知道,自己每天盯着孩子写作业,并不会促进孩子学习好,自律,只会让孩子对学习越来越厌烦。她下定决心不再管孩子写作业的事情,但是看到孩子没有专心做作业,一会儿吃零食,一会儿喝水,内心就如同一万只蚂蚁在抓咬,痛苦万分。这个痛苦又驱动着妈妈去管教、控制孩子。因为只有控制住孩子,她的痛苦才会缓解。
每个人都应为自己负责,父母看见孩子,更要看见自己。如果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无论父母多看不惯,也要努力管住嘴巴,内观自己。
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那里体验到扭曲的痛苦。若父母把孩子的人生都活了,孩子活什么?少一分控制,孩子的人生就会多一种可能。我想,聪明的你们听到这里,应该知道怎么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