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分享】
澄:推荐一本关于母婴关系的还不错的书。《当我遇见一个人》。 她的主要观点是给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不干涉孩子的自由成长,不早教,不调整夜奶
南山:只看过李雪的一些微博。看到的一些育儿博主都有一些争议。如何去养育,如何成长,都需要经历很漫长的路啊。
薇艳:推荐一本书给关注亲子阅读的妈妈们,可以按照介绍给孩子挑选适合的书。《给孩子一百本最棒的书》。
大安:昨天聊天的时候,一直在思考如何去实践可持续生活,如何让外在物质和内在精神可持续。聊到一点,还是蛮现实的,就是当一件东西是融在最平常生活中时,大家往往会选择忽略,而当一个东西被包装成一个课程或教学时,反而可能愿意去花百千元去学习。换到教育的语境中来说,就是越来越多的教育产品,而融于生活的教育从来被忽略。昨晚有个朋友说,小时候数学不好,看到什么立方体叠立方体求表面积的题目就头疼,如今她回头来看,忽然豁然开朗,诶,这不就是折纸吗?!而当时做题的她还没有折纸的生活经验,纯粹是思维折磨。
大安:今日看到的一条朋友圈,感觉也是异曲同工之意… 回过头看自己的成长历程,生活教育几乎缺席…
大安:分享图片一张
薇艳:也符合意志、情感、思考三个层次呢
大安:最近在看温尼考特的《游戏与现实》 有部分没看懂…… 但里面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部分 就是小婴儿的我和非我概念、 主体和客体概念,一开始,它觉得自己和世界是一体的,饿了就有奶,乳房也可能是自己的,而当母亲不能再及时满足TA的需求时,就会产生主体和客体分离,这一阶段,会和之后的心理发展有密切关系……
大安:论母亲对婴儿的重要性:
大安:看到这篇文章,想起之前书中所写的,一个人内心的男性和女性成分的关系,文中所描述的女性低自尊心理,肯定不是适用于每一个女性的,把它理解成性别,更愿意将它看成一种心理特征,而这种特征男性也有呀~心理性别上,没有纯粹的男女,这点很有意思。想起传统的培养男孩子不要哭的男子汉气概,我感觉是没有发现一个人内心同时存在男女心理成分的现实,强制不哭,其实是在掰弯他…
“放弃自己力量的最常见方式,就是认为自己毫无力量” | 什么是女性独特的低自尊感
大安:想起刚到上海的第一年,7点多下班挤二号线地铁,带着电脑屏幕一天的眩晕,摩擦在各种人肉里,心灰一片的时刻耳机里第一次听到yuruma的《白日梦》钢琴曲,泪涌。记得在微博上写了一句话,要过就过让自己感动的生活。今早听着陈建年的《赛德克巴莱》原声,忽然想起地铁上的那一刻,同样泪涌,感恩的是,已半脚踩在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里,心满而前行…昨日REYI分享会,黄老师提到音乐,她说,艺术、音乐,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却可以让人在沉浸感知中,去感受自己内心的人格,什么是我想要的,什么是我爱的,什么是我。周围是人声嘈杂一片,勿须多言,闭上眼,插上耳机,音符充满头颅,放下现实的生活外衣,裸听,听音、听心。感谢在地铁上,在白日梦里,自己和自己的遇见…
澄: 看了你的文字,反思自己现在的生活和内心。
薇艳:这几天写论文天天去图书馆,跟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一样,体验到了早高峰的拥挤和心累。这不禁让我思考,我要在哪里生活?虽然还不知道最终会去哪里,但我知道这不是我要的生活样貌。特别赞同关于艺术的那段理解,确实啊,无用之用是为大用,艺术是贫瘠生活里开出的花,为我们带来美。
君:这几天看了一部纪录片叫<寻找手艺>,几个外行在资金不足的条件下,拍出来的一部很奇怪又很特别的纪录片,画质很渣,字幕也很丑,但就是莫名的吸引人要继续看下去,而且看完心里暖暖的,里面的几首民谣也很好听
大安:我发现我得多往店外走走 前几天在想一个活动策划 平时都是坐在沙发上想 那天拿了手机 就走到公园里 走走停停 看到了结果的南天竹、紫薇的叶子已经枯黄、石榴树已经光秃秃、柚子挂满了树!很慢的节奏,然后让脑海里的东西自己流动,有一段时间,停在湖中的木桥上,看小雀鸟一起一伏地飞动,然后思路慢慢慢慢出来。这种感觉很好,不急不缓,来什么就看见什么。反而比起在房间里的冥思苦想效率要来得高~~大家若有生活中小感悟 也欢迎分享 每天给自己一个机会 回溯下过去的自己和心情 我自己会觉得说 像是一种停留歇息 停下来 复原或更新下自己 一天一天更踏实地过……
君:很赞同写心情那个观点,这真的是应试教育下导致的人们的一个思维方式,我个人更觉得我们现在很多人的思维方式都被当初老师或者一些家长给引导死了,所以其实还挺担心以后孩子去学校遇到一些老师,告诉他,你应该怎么样,你不应该怎么样,这样一个教育方式。其实我还挺希望自己儿子以后在班级里做个调皮捣蛋的令老师头疼的学生,至少这样让我觉得他敢于打破规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