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奈何花落去”,可是后主李煜却没有“似曾相识燕归来”。
记得第一次学习《虞美人》只知道它是后主李煜的词,只知道它是亡国之君的安慰,只知道它唱起来特别好听。而李煜呢?在我心中算得上是纨绔子弟的形象,作为一国之君却只醉心于风花雪月,美酒佳人。亡国以后被豢养,只能“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虽然我是一介草民,可是我觉得他不适合做君王,只适合做富家子弟,不用愁生计,只需要理会自己的闲情逸致。
重新跟着叶先生学习,才发现后主李煜对词的贡献还是大大的!王国维说李后主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并非说李煜要把众生的不幸和苦难都担负在自己身上,使众生都得到解脱,这只是一个比喻,一种象征。王国维大师说的是李后主所写的悲哀是所有有生的生命的悲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虽然李后主哀叹的是自己的遭遇、自己的国家,可是一语中的他写出了生命的真谛——人生本就如此,水满则溢,盛极则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云变幻,沧海沧田,只不过是我们自己放不开而已,所以时间的轮回里谁能记得每一次的成败和悲观?所以李后主写自己的悲哀,反应的也是每一个人的悲哀,好的作品不是曲高和寡,而是人人皆有共鸣,人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
叶先生说李后主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去认识宇宙,认识人生。常常我们只关注胜利者的狂欢,而听不见失败者的悲鸣。王国维曾把诗人分为客观诗人和主观诗人,客观诗人“不可不多阅世”,主观诗人“不必多阅世”。我理解的是客观诗人他所有的感发从外在的世界而来,从他人而来,而主观的诗人他是从自己而来,通过观照自己来认识世界。李后主不论是作为一国之君还是亡国之君,他能够接触的世界都是被“保护”的,被“过滤”的,所以他只能“顾影自怜”通过自己来看世界。当然他的经历也并非我们常人能够睥睨的,足够去他去感知。
“以血书者”并非咬破手指去书写,而是其泪之痛,痛成血泪,而是以你最真切的最深挚的发自内心深处的那一份锐感深情来写的作品。
李后主词之切,情之深,真正是以自己的“有生的事业得无生的彻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