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灵感都来自于谈话,恰逢丁老师回来,特约了两次见面。在平常都聊吃喝玩乐的时候,这次和丁老师的聊天显得有深度又有高度,因为不想这样的“头脑风暴”如快驹过隙,特以此篇记录:此情此景此感
在这两次对话中,都谈到了“状态”这个词。
在写这篇文章前,我特地百度了一下,什么是“状态”。
状态是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形态。是指现实(或虚拟)事物处于生成、生存、发展、消亡时期或各转化临界点时的形态或事物态势。
打个很简单的比方:写作。假若不是专业写手,一般情况下,写作是需要状态的。于我而言,状态好的时候不写;状态差的时候写不出来;只有保持中等水平时,写作才能如心流般涌出。而随着时间的变化,和能量的积累,现阶段的状态才会逐渐转变。
在这两次聊天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不是聊的内容,而是聊天时候那种氛围——安心、安静又安全。丁老师就像是一个“宝藏”,不管对方说的是什么,总是能接住话,然后从自己的角度阐述观点,既不让对方尴尬又能把话题延伸。(具体场景不赘述,留着小窗慢慢写。)
不管是双向谈话还是多方谈话,“一直在说教”这件事算是讨人厌的第一名;“自话自说”也可以排的上前三了。在很多的场景里,许多人都很喜欢用“我觉得……”这样的词开头。也许是一种表达个人观点的方式,但这样的话语是否会比较的局限呢。每个人的认知在不同背景下构建起来,在经过不同环境的熏陶,成为了非常独特的个体。而这些个体在自我表达时,如果谈话中遇到与自己相左的观点,都一直在不断陈述自我,那这个谈话或许并不能有舒适之感。
所以,在聊天中,如果有人能随时接的上梗,能打破僵局顺延话题,能不断开拓新的语境……并不是说明你有多能说,而是对方的情商之高,让你有足够的表达,并且能及时的转化。
朋友的闲谈时刻很多,而经今天的随笔一记,让我得出以下心得:
1.任何谈话等别人说完,不插话,也不打断
2.闲聊没有压力,随意不要拘谨
3.觉察到自己不舒服的point(如:有一个朋友特别喜欢问在哪里工作,工资多少,是否有对象这类的问题),及时记录,并且知晓她问话背后的逻辑,摆明姿态再回应
4.多观察那些让你觉得舒服的人,他们的谈话方式和内容;反思并记录
Anyway,it's don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