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里,一位群友发来一张排队的照片。一看,似曾相识,这是一家特火的"网红″烧饼店。
我耿直,忍不住在群里冒了一句:"又去上当啦!″对方当然不愿意了,我这是在支持本地餐饮业!好吧,人各有志、去支持吧,"不到黄河心不死″。
果然,那位买了三块烧饼,结果难以下咽,半块都吃不下去。那烧饼的水准不出我所料,永远保持着原有"独特″的味道、永远不会令我"失望″。
烧饼我们小时候叫麻糕,早餐或平时经常会吃,但那时必定是要撕开半边包上油条吃的。那时的麻糕大多是咸味的,面上撒满了芝麻、面皮里和着葱花。刚出锅时金灿灿的色泽撩人食味,趁热咬上一口,香气轰然四起,满鼻生香。唇卤继续突破着层层韧韧的面皮,即便咬得满脸腮帮子疼,仍让人觉得十分过瘾和畅爽。
成年后,四处谋生闯荡,接触品尝过烧饼的种类开始繁多起来,有黄桥烧饼、东台烧饼和缙云烧饼等等,均各具地方特色,而且有悠久的传承。形状也各异,有状如小鼓,也有小如棋子的。口感、馅料和制作工艺也各有特点。
我常年在南京,经常品尝鸭油烧饼。它入口层次分明,余味悠长,不愧是金陵鸭都的特色美食。
退休回宜兴后,我仍是"痴心不改″,四处去探寻家乡的美食,而烧饼简捷、便于携带,就成了我的主要目标。
网上搜寻,那"五三桥″烧饼鼎鼎有名,被吹得神乎其神,不免心动,就想前去"探营″。
一日早晨,慕名前往,在导航的指引下,我很容易就找到了这家网红烧饼店。在"五三桥″桥堍之西,有一处白墙黛瓦的建筑,和近处的小桥流水互相辉映,别具江南水乡的味道。
进得店来,就见一明晃晃的牌匾高挂,证明在某年某月的某次博览会上得过什么地方名点称号。
店里出乎我意料的是客人稀少,老板娘大约五十岁上下,长着一副精明祥,正在收拾前面客人留在桌上的"残羹剩饭″,见我扫码付款后,用手抓了下抹布,就去桶里给我剩上了一碗豆腐花,令我不堪直视的是,她`老人家″的拇指正"坚定″地插在了白白的豆花中。把碗丢我桌上后,她转身就去桌上的纱布下掏烧饼。
正是上午早餐七八点旺点时间,烧饼就不是现烤的了?无语。"姆指豆腐花″就不敢吃了,就吃这"名点″烧饼吧。一摸,饼却是冷的,全无锅香,咬上一口,扑鼻而来的只有一股碱水味道,而面皮却好似没发开,颇为坚韧,这烧饼是当今的一股"清流″,继承和发扬了三十年前烧饼"费牙′的光荣传统。
另外,现在盐不要钱了吧,老板娘"秘制″烧饼中的盐份大概可以抵别人三个烧饼的量了。
不便发作,要有涵养,我默默地在心里提醒自己。只是后悔,为什么我一口气买了十个呐?这烤得满是焦黑的"名点″送人都不要,还是留着防身吧,如遇野狗袭击,我可以发射烧饼,这比石块更坚硬、更有杀伤力。
但,我的叙述有个明显的破绽,那就是人流,节日里这烧饼店的人流如织和平时截然有别,其实,这也很好解释,当地人和熟客去了一次后就会弃之如敝履,只有"新冲头″才会被坑。
那这是谁挖的"坑″?我认为板子应该打在网上大V和那些文人骚客的身上。是他们没有坚持"太祖″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可以爱护本地歺饮行业,但,附庸风雅或颠倒黑白,就有违了自己的良心,就会被大家唾弃。
东氿听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