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少有人走的路摘录 mobi kindle

少有人走的路摘录 mobi kindle

作者: 小博艺 | 来源:发表于2021-02-04 20:39 被阅读0次

    《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有许多有意思的句子,现摘录如下,以作记录和分享:

    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关注公众号“小博艺”,后台回复“少有人走的路”,获取《少有人走的路》mobi 版资源)

    01

    自律

    人生苦难重重。

    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

    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了这一环,你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困难。局部的自律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完整的自律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惟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面对问题,聪明者不因害怕痛苦而选择逃避,而是迎上前去,直至将其战胜为止。

    我们要让我们自己,也要让我们的孩子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够使心灵变得健康。

    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会心领神会,并奉之为最高准则。父母的生活混乱不堪、任意妄为,孩子们同样照单全收,并视为不二法门。

    我们爱某样东西,就会乐于为它付出时间。

    父母习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本质上不是教育,而是发泄怨气和不满。

    毋庸置疑,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富有爱心的父母,善于审视孩子的需要,做出理性、客观的判断。

    父母的珍视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选择进步而不是落后,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他们将自尊自爱作为人生起点,这有着比黄金还要宝贵的价值。

    “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种自信须从幼年培养,不然成年后再作补救,往往事倍功半。孩子幼年起就享受到父母的爱,成年后即便遭遇天大的挫折,幼年培养的强大自信,也会使其鼓足勇气,勇敢地战胜困难,而不致自暴自弃。

    自尊自爱的感觉,是自律的基础。自律的核心,就是学习自我照顾,承认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并采取一切措施照顾自己,这是走向自立的关键。

    让孩子养成推迟满足感的习惯,就必须让他们学会自律;要让他们养成自律意识,对安全感产生信任,父母必须以身作则。这些心灵的财富,来自父母表里如一的爱,来自父母持之以恒的照顾,这是父母送给子女最好的礼物。

    假如这些礼物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孩子也有可能从其他渠道得到,不过获得礼物的过程,必然是一场更为艰辛的奋斗,通常要经过一生的鏖战,而且常常以失败告终。

    “神经官能症患者让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调者却让别人活得痛苦。”也就是说,神经官能症患者把责任揽给自己,弄得疲惫不堪;人格失调症患者却嫁祸别人,首当其冲的就是其子女。

    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为远离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

    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现实了解得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

    绘制人生地图的艰难,不在于我们需要从头开始,而是惟有不断修订,才能使地图内容翔实和准确。

    我们贫穷时,世界是一种样子;我们富有了,世界又是另外的样子。

    抱残守缺,与现实脱节,这是不少人的通病。坚守过时的观念,对现实漠然置之,是构成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这种情形,心理学家称之为“移情”。

    逃避现实的痛苦和不幸,是人类的天性,只有通过自律,才能逐渐克服现实的痛苦。

    我们通过自身与外界的接触来认识世界。我们不仅要观察世界本身,也要对观察世界的主体(我们自身)进行反省。

    智慧,意味着将思考与行动紧密结合。

    反省内心世界的痛苦,往往大于观察外在世界的痛苦,所以,很多人逃避前者而选择后者。

    和原始人相比,现代人已经发生诸多的变化,这说明我们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与生俱来的本性,发展第二天性。人之为人,或许就在于我们可以超越本性,乃至改变本性,尝试去做不合本性的事情吧?

    接受心理治疗,大概是一种最违反人类本性、却也最具人性的行为。在心理治疗中,我们不但要释放自己,接受他人最尖锐的挑战,还要为别人的审视和治疗花费金钱。

    尊重事实、献身真理的人,必然心胸坦荡,以诚待人。

    人们不仅对别人撒谎,也会对自己撒谎。但良知提醒我们不要撒谎,这使我们感到痛苦。违背良知而自欺欺人,由此产生的谎言不可胜数。

    若想在组织或集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需注重表达意见的时间、场合和方式。

    与过于封闭者相比,开放的人拥有更健康的心理状态、更美好的人际关系。

    一个人越是诚实,保持诚实就越是容易,正如谎言说得越多,就越是要编造更多的谎言自圆其说。

    为使人生规范、高效、务实,必须学会推迟满足感,要把眼光放远。还要尽可能过好眼下的生活,要通过适当的努力,让人生的快乐多于痛苦。

    自律本身仍需要特殊的“约束”,我称之为“保持平衡”,这也是自律的第四种原则。我们受到侵犯,不见得是侵犯者对我们怀有敌意。有时候,即便他们果真有意而为,我们也要适当约束情绪,正面冲突只会使处境更加不利。

    脑的高级中枢———判断力,必须约束低级中枢———情绪,提醒后者稍安勿躁。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想使人生顺遂,我们不但要有生气的能力,还要具备即便生气、也可抑止其爆发的能力。我们还要善于以不同的方式,恰当表达生气的情绪:有时需要委婉,有时需要直接;有时需要心平气和,有时不妨火冒三丈。表达生气,还要注意时机和场合。

    要使心智成熟,就须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机遇,不断自我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

    我想不管是谁,经过人生旅途的急转弯,都必须放弃某些快乐,放弃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回避放弃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永远停在原地,不让双脚踏上旅途。

    因为现实的残酷性,我们感觉不管怎样努力,人生的意义都会荡然无存。

    实际上,人类只有适当放弃自我,才能领略到人生的喜悦。生命的意义恰在于“死亡”这一现实,这是哲学和宗教的核心。

    我必须超越现有的一切,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消除由个人经验产生的成见,才会获得成熟的认识。

    自律,就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其中必然经历放弃的痛苦,其剧烈的程度,甚至如同面对死亡。但是,如同死亡的本质一样,旧的事物消失,新的事物才会诞生。死亡的痛苦是诞生的痛苦,而诞生的痛苦也是死亡的痛苦。

    人生不断学习生存,人生也不断学习死亡。

    心智成熟的人,大多具有超出常人的爱。爱,能使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快乐、更少的痛苦。

    世界需要有能力的人,心智成熟者则是最好人选,他们的内心拥有强大的力量,能做出各种决定。在全知全能的状态下做决定,远比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下,要经历更多的痛苦。

    但容易做出决策的人并不意味着是最好的决策者。最好的决策者,愿意承受其决定所带来的痛苦,却毫不影响其做出决策的能力。

    一个人是否杰出和伟大,视其承受痛苦的能力而定,杰出和伟大本身,也会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

    假使人生的目标就是逃避痛苦,你完全可以得过且过,不必寻找更高层次的精神和意识的进步。因为不经痛苦和折磨,就无法实现灵魂的超越。

    为了放弃,首先必须拥有某种事物。你不可能放弃从来没有的事物。这类似获胜前就想放弃胜利,完全无从谈起。

    02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为了放弃,首先必须拥有某种事物。你不可能放弃从来没有的事物。这类似获胜前就想放弃胜利,完全无从谈起。

    爱与不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在于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爱是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爱是自我完善,意味着心智不断成熟。爱,能够帮助他人进步,也会使自我更加成熟。

    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使自我和他人感觉到进步。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去爱他人。

    爱自己与爱他人,其实是并行不悖的两条轨道,二者之间越来越近,其界限最后模糊不清,甚至完全泯灭。

    在爱的定义中,我用“意愿”这一字眼,是想强调它在情感领域中的地位,远超过一般的生理或心理“欲望”。“欲望”未必能够转化成行动,而“意愿”则可成为导致实际行动的强烈欲望。

    爱的愿望不等于爱的行动,真正的爱是行动,是基于灵魂的行动。你认为自己爱他人却没有躬身实践,就等于从未爱过。

    坠入情网,只能使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发生暂时性的崩溃。自我完善,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坠入情网却可能无需气力。

    坠入情网,只能使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发生暂时性的崩溃。自我完善,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坠入情网却可能无需气力。

    对于某种事物长期的爱,使我们生活在精神贯注的境界里,自我界限开始延伸。

    仅仅把得到别人的爱当成最高目标,你就不可能获得成功。想让别人真正爱你,恐怕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满脑子想的只是消极接受别人的爱,就不可能成为值得爱的人。

    不关心心智的成熟,爱就不能带来任何滋养以及任何形式的“精神贯注”,所以,它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

    爱的惟一目标,乃是促进心智的成熟,或者推动人类的进步。

    合理而健康的嗜好,是培养自尊自爱的必要手段。当然,嗜好或者兴趣本身,若是成为自我完善的全部目标,就会偏离人生本质。

    只有人类的心灵,才有成长与进步的能力。

    真正的爱的本质之一,就是希望对方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

    爱,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行为,不仅需要用心,更需要用脑。

    越俎代庖地去照顾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只会使对方产生更大的依赖性,这就是对爱的滥用。

    爱,绝不是无原则地接受,也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严厉的批评。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是两回事,我们却常常混为一谈。我们真心去爱某个人,是因为我们需要去爱别人;我们生儿育女,是因我们自己想要孩子;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在于我们渴望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充,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真正的爱,能使自我更为完善。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的追求则是自我完善。

    自私与否,不是判定爱的标准,惟一的判断标准是:爱———永远追求心智的成熟,除此以外,都不是真正的爱。

    爱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不少人声称富有爱心,充其量只是渴望爱的感觉,他们所做的事情,没有爱的成分,甚至具有破坏性。真正有爱心的人,即使面对他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人,也能表现出爱的姿态,他们心中蕴藏的爱,才是真正的而非虚假的爱。

    病人同医生建立“治疗同盟”,才能实现人格的健康成长。病人寻求心理治疗,是为了实现某种改变。他们必须信任医生,以求获得足够的力量和安全感。

    健康的婚姻和健康的治疗一样,双方都得做出适当的牺牲,把个人好恶暂且放在一旁,给予对方更多的关怀和照顾

    真正的爱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虑,是奉献全部身心的重大决定。

    真正的爱,其价值在于始终如一的行动,这远远大于转瞬即逝的感觉或者精神贯注。真正的爱出自自我意愿,只能依靠实际行动来证明。

    爱是行动,不是空想,爱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头脑的主观意象。

    要实现真正的爱,必须付出切实的努力。坚持实现自我完善,是爱的基本前提,这就如同我们必须坚持多走一步路(或者多走一里路),才可以逐步对抗与生俱来的惰性,抵御因恐惧而产生的排斥心理。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我们必须把成见放到一边,调整心理状态,满足对方的需要。我们对对方的关注,是出自自我意愿、摒弃惰性的行为。

    爱,就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样,接受者要懂得给予,给予者也要懂得接受,它其实是一种“双向车道”,一种典型的互惠行为。

    价值创造价值,爱诞生爱,父母与孩子在爱的默契配合中,就像是跳起双人芭蕾舞,在舞台上共同旋转,而且动作流畅、敏捷。

    不论年龄有多大,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倾听。必须在孩子身上花足够多的时间。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关注意味着陪伴,注意力越多,关注的质量就越高。

    由于爱是一种特殊的“工作”,“非爱”的本质就是“懒惰”。

    所有这些,都需要持久的耐心,需要把其他杂念排除在外。这一切可能枯燥而乏味,让你感到不自在,甚至要花出很大的精力,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们意味着真正的爱。

    爱是行动,爱需要与懒惰对抗,与恐惧较量。

    完整意义的人生,势必伴随着痛苦,其中最大的痛苦之一,就是面对心爱之人或心爱之物的死亡。如果你想避免其中的痛苦,那你恐怕只有完全脱离现实,去过一种没有任何意义的生活。

    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改变、成长和衰退的过程。选择了生活与成长,也就选择了面对死亡的可能性。

    我们应该坦然接受死亡,不妨把它当成“永远的伴侣”,想象它始终与我们并肩而行。

    人生短暂,爱的时间有限,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和把握。不敢正视死亡,就无法获得人生的真谛,无法理解什么是爱,什么是生活。万物永远处在变化中,死亡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肯接受这一事实,我们就永远无法体味生命宏大的意义。

    人生惟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

    至高境界的爱,必然是自由状态下的自主选择,而不是亦步亦趋、墨守成规,不是被动而消极地抗拒心灵的呼唤。

    做出承诺,是真正的爱的基石之一。

    我不觉得我有权利去要求别人。

    爱的最大风险之一,是以谦逊的态度行使权利,这种行为最普遍的结果就是爱的冲突。

    大多数批评只是出于一时的冲动、不满和愤怒,不但没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反而使局面更加混乱。

    真正具有爱的人,绝不会随意批评别人或与对方发生冲突,他们竭力避免给对方造成傲慢的印象。动辄与所爱的人发生冲突,多半是以为自己在见识或道德上高人一等。真心爱别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

    富有爱心的人,经常处于两难境地———既要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又渴望给予对方爱的指导。

    勤于自省,才能走出这种境地。如果你具有爱心,而且想帮助对方,首先必须进行自我反省,确认自己的观点是否有价值。

    诚实和谦虚,意味着有自知之明。善于自我反省的人,才会表现得诚实和谦虚。

    友谊须以爱为出发点,适当地指责和批评,是必不可少的润滑剂,这样,才能成功构建持久的人际关系,否则,友谊就势必带有“失败”、“脆弱”、“浅薄”的典型特征。

    正以爱为出发点的人,总是致力于自我完善,让自己具备起码的道德和智慧,然后才会行使批评权。他们深知肩负的责任。

    假如不加约束,任由其猖獗肆虐,爱就会变成逃出牢笼的野兽,它不仅不会成为真正的爱,而且会造成极为混乱的局面。

    家庭成员最重要的义务之一,就是要对伴侣和子女负责

    广博、自由的爱是一种理想,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现这种理想。

    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只把子女当成自我的延伸。

    不能接受所爱之人的独立性,就会给亲情和爱情带来危害。

    极端封建主义哲学观,与前述的婚姻观念就极为类似,即一个人存在的意义与作用,就是为家庭、封建君主、封建帝国提供服务。小我必须为大我牺牲,个人命运微不足道。极端资本主义则一味强调个人价值,哪怕为此牺牲家庭、团体、社会的利益

    妇女解放运动像一面旗帜,为我们指引了理想的婚姻之道:婚姻,是分工与合作并存的制度,夫妻双方需要奉献和关心,为彼此的成长付出努力。

    所有建立在真爱之上的情感关系,其实都是互相勉励、共同促进的心理治疗关系。

    03

    成长与信仰

    关于爱,有许多至今难以了解的方面。单纯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和观点出发,未必能解答这些问题。普通心理学提供的关于自我界限的知识,起到的作用也非常有限。真正了解爱的秘密的人,也许是那些潜心研究宗教的人。

    对于世界的规律和本质,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看法与信念,只是未必说出来而已。

    在家庭的见闻和感受,决定了我们对世界本质的看法。父母的言行举止,为我们创造了独有的外在世界,在此基础上,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我们一味坚持自己的“小宇宙观”,为此不惜与别人对抗,不惜把每一场争执扩大化,甚至将其演变成一场圣战。

    我们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几乎很少有人有独一无二的人生。我们的一切(包括我们的情感),似乎都是“二手的”。

    科学是复杂的世界观,它具备若干重要信条。

    求真理是科学家的天职,但科学家也是凡人,和普通人一样,他们在潜意识中,也希望为最复杂的问题找到最简单、最明确的答案。

    科学家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够意识到,和其他任何宗教一样,科学也可能流于教条主义。

    世界上存在着某种神奇的力量,它们凭借让我们感到陌生的一整套机制,在冥冥之中影响着大多数人,使之安然度过难关,而且不致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我们的基因很可能继承了知识,并在细胞里以核酸遗传密码的形式储存。信息以化学的形式储存,这一观点使人们意识到,人类思维所获取的信息很可能储存在几立方英寸的大脑物质里。

    我们有时候想当然地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奇迹,我想,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奇迹。

    在生物世界中,存在着一种永久而普遍的进化力量,体现在人类身上,就是具有人性的爱。它违反熵的自然规律,是一种永远走向进步的神奇的力量。

    人世间充斥着罪恶、欺骗、偏见、折磨、残暴,可是我从婴儿身上,看不出他们有什么与生俱来的罪过。

    健康的自我必须时刻提防懒惰的病态的自我,后者始终潜伏在我们的身体中。

    邪恶的人憎恨光明,光明会让他们看清自身邪恶的本质。他们憎恨善良,善良会凸显其罪恶;他们憎恨真正的爱,爱会放大其懒惰。他们竭力摧毁光明、善良和爱,以此逃避面对觉醒和良知的痛苦。

    所谓邪恶,就是为所欲为、横行霸道式的懒惰。

    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里,为了生活得更好,必须尽可能地少有人走的路了解世界的本质,但真正的了解无法一蹴而就。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少有人走的路摘录 mobi kindle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zki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