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人世间电视剧观看的热泪盈眶,
故事始于1969年东北某省会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终于2016年城市改造开始,涉及到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全貌,堪称一部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
有老百姓的地方,就有烟火,就有教育。
周家三代人近50年的奋斗历程,让我们看到个人发展与原生家庭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在思考,同为平民子弟,为什么只有周家子女成为时代的幸运儿?
我从剧中总结了六条关于家庭教育的因果规律,越看越真实。
家风正,子孙兴;家风不正,祸患必生。
一个好妈妈,能旺三代人。
周家有两个好妈妈:周母和儿媳郑娟。
剧情的前半段,留守在家的周母堪称周家的“灵魂人物”,儿女的信件、电报,周父的近况,都通过她来串联,来往信件中寄托了她多少爱与期盼。
周蓉只提过一次想要一件红毛衣,周母就每年为她织一件。一家人虽然天各一方,浓浓的亲情却时刻环绕心间。
那个平凡的孩子,是来报恩的。
周家最有出息的孩子莫过于秉义:北大哲学系高材生,有头有脸的市长,岳家也给力。
作为女婿和领导他是合格的,上为民请命,下为岳父母尽孝。
唯独作为儿子,他是不合格的。
既没有时间伺候双亲于跟前“养口体”,也没有兼顾老父亲的尊严“养心智”,由着身居高位的岳父母不见亲家。
甚至不如街坊邻居,他们尚且在父母生病时照顾一二。
同样出息的还有女儿周蓉,北大中文系才女、最年轻的教授,可她不但没有照顾父母,反而为全家添了不少麻烦。
优秀的孩子,世界更大,也更远,可能一年见不了父母几次面。
反观小儿子秉昆,虽没有大出息,却能守在父母跟前尽孝。
母亲脑血栓昏迷的两年,秉昆和郑娟为母亲穿衣喂饭、端屎擦尿,将母亲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父亲病倒时,也是秉昆第一时间送到医院,在父亲渴了、饿了、想抽烟时,鞍前马后地伺候。
连时不时犯糊涂的妈妈都知道:秉昆比哥哥姐姐强,他在家,心里就踏实。
越是最亲的人,越要好好说话。
越是最亲的人,越了解你的痛点,所以才越容易说出最刺痛人心的话,什么话难听说什么,哪儿疼戳哪儿。
家是爱的港湾,最好的情绪应该留给最亲的人,比如父母,比如孩子。
越是最亲的人,才越应该“有话好好说
再苦再难,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
很多父母总是终日奔忙,从来无暇顾及孩子。
当他们终于有一天想要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发现竟然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父母只管生不管养和育,就是渎职。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若与父母有过明显的分离期,就会造成“亲子中断”创伤,给孩子造成低自尊、没有归属感,情感脆弱,难以与人建立信任关系。
不读书的代价,要用一辈子来偿还。
文凭只是薄薄一张纸,却能划出一条深深的鸿沟,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赶超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临死前对孩子千叮万嘱:
“文化水平很重要,你们这代人那就更重要了。要是没文化,早早晚晚要被社会淘汰。”
这是一个吃一辈子苦的父亲对儿子最后的嘱托,也是他挣扎半生最深的感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