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化产业:
今天,知识付费成为了一种时尚,甚至成为人们炫耀攀比的一种方式。中国人对于“高价”知识的渴望达到了一种心理畸形的程度。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炫耀愈是贵的知识愈是好的,愈是高大上新潮的东西就去追捧,此乃中国人近代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病,国人的学识结构早已全盘西化,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余绪任然残存在社会生活的背景中,结果两种文化互相对撞及互相削弱,导致“国学失体,西学曲用”的窘境。
知识付费火起来的本质是:社会结构和生存紧张度的日益加剧,势必造成知识分化程度愈演愈烈,从而对于知识的摄取和提炼需求日益增高。
------------------------------
社会结构和生存紧张度的日益加剧,知识逐利的本质必然会演化出以下发展态势:
1.知识实用性愈来愈高
2.知识大量过剩
3.知识体系越来越复杂
针对知识付费的以上特征,知识的供给要远远超出我们的需求。从而使得整个教育和知识付费领域陷入了不断打磨产出好内容的需求。无论是得到还是混沌大学,“好课程”永远是内容提供方的指北针,如果无法提供好的内容,指北针就自然失灵了。
然而,随着社会结构和生存紧张度的日益加剧,知识的所呈现的特点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反而激发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好的内容? 或者说,好的内容一定是要由平台或者企业提供的嘛?
我认为教育和知识付费行业最大的机遇在于内容的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按需定制的知识付费场景将会不断增加。未来,内容的消费者可能同时也是内容的生产者。内容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流程中,我们极大忽略了内容消费所带来的价值。内容消费也可以转化为生产要素投入到整个内容生产环节中。
以上内容生产与内容消费者的设想并非幻想,目前有很多教育和知识付费公司已经开始重新设计新的游戏玩法。在整个过程中,内容消费者从被动消费知识变为了主动生产知识,并且随着生产的内容质量不断提高,消费者的等级是不断上升的,从而使得他们在整个生态中的地位和权益不断增强。
---------------------------
产品设计的关键在于:打造用户驱动的价值创造机制,一切需求以用户需求为核心
为了让以上设想实际落地,以下是知识付费和教育行业转型的突破口:
1、社群的共识需求必须要分层设计
2、构建新的组织关系,而非在原有的基础上改造
3、设计可流通的生态货币,此货币代表对应的权益和激励手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