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斗士一生都在批判社会、痛斥封建。他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归结为两种“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他将带领青年的创造新世界视为己任。难怪毛泽东先生评价他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使我终于理解“革命导师”的内涵。
1.《坟》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此经典文集,为针对当时社会观点、热点思潮的讨论。无异于当今的公众大号。但大号的文章具有极强时效性,热点一过,少有人再翻看其文。鲁迅的文章,同样是是写当年的事、对当下现象的思考。现在还能集结再版,影响今人,个别早期文章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当然,你可以说,他是鲁迅,名人效应。但今日读其文,其文风看似冷漠,实则观点火热,每篇均有令新时代的我感叹的金句。思想具有先进性,透古穿今,发人深思。

2.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
谈“她妈的!”是比较好玩的一篇。从国外小说对“他妈的”之类骂人功效话语的翻译再到中国历代骂人的历史,结尾以乡村一小家里活用“妈的”为亲昵话语结束。鲁迅先生博古通今,脑洞不是一般的大。他杂文题材无所谓大小巨细,都可一一谈开。
文字风格和修辞结构
或许是因为民国时期刚兴起的白话文,文字读起来比当下更内敛、古朴,却刀刀见血。
鲁迅先为讲道理打的许多比喻其实不经细究,咋一听还挺通俗易懂,但只是将道理普及的类比。他写作的对象是封建未开化的国民,以日常之事做比喻,好理解、易传播。举个例子就是,他甚至拿身体饮食比喻国民接受外来事物的心态。其实很荒谬。但他作为开化国民之先驱,这些应该是时代局限性使然。

3.闪闪发发光的金句
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照样地再犯前人的错误。被虐待的儿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儿媳。
世间有一种无赖精神,那要义就是韧性。
我们无权去劝诱人做牺牲,也无权去阻止人做牺牲。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可惜他们之中很有不少是不平家,不像批评家,作品才到面前,便恨恨地磨墨,立刻写出很高明的结论道,“唉,幼稚得很。中国要天才!”到后来,连并非批评家也这样叫喊了,他是听来的。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

4.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而我们能看到的,发表的只是“一点,酷爱温暖的人物已经觉得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来,末路正不知要到怎样。”
“作文就时常更谨慎,更踌躇。有人以为我信笔写来,直抒胸臆,其实是不尽然的,我的顾忌并不少。我自己早知道毕竟不是什么战士了,而且也不能算前驱,就有这么多的顾忌和回忆。”即便鲁迅,轰轰烈烈、铿锵有力的文字也不能直抒胸臆。
“惟愿偏爱我的作品的读者也不过将这当作一种纪念,知道这小小的丘陇中,无非埋着曾经活过的躯壳。待再经若干岁月,又当化为烟埃,并纪念也从人间消去”然而并没有。
图片来源《鲁迅经典全集三:杂文集(插图本珍藏版)》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5-0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