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灰了一年的书,拿起来读,又让我发出了“为什么去年不读”的感叹,与好书相遇,总是相见恨晚。
这本书的本质应该算是一本认知思维认知的书,全书读下来逻辑感非常强。第一部分是概念解释和改变读者固有认知的部分;第二部分讲底层思维和方法;第三部分是如何构建自己的临界知识;第四部分,是成甲老师如何运用临界知识的实例。
如果说一定要用一句话总结这本书,那就是找到问题现象的本质,拨云见日的方法书。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很多人都听别人说过:不要陷在事情里。陷在事情里,就是陷在表现之中。
依旧可以用万能的冰山模型。我们看大的冰山上方就是事情的表现,而在冰山下方,是模式和结构。不懂系统思维的人,看到表象,就会针对表象去做应对,拆了东墙补西墙的事情常常会出现。而看到模式层面(how)的人,会去针对模式进行预见,只是这个预见的几率不是特别高。而真正有系统思维的人,会看到事物的结构及其联系,也就是说结构的运行规律。
成甲老师说曾经他要写一篇软文,来推自己的课程。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的模式是什么样的?
我是这样的:写软文-搜集素材-找类似软文看模板(套路)-开始写-修改
对,我曾经就是这么干的。然后一个专业老师说,雏形有,但是没有灵魂。
那成甲老师是怎么做的呢?
成甲老师用的是查理芒格的方法:深刻理解问题本质,然后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规律去解决问题。撰写营销文案,本质是建立信任的过程——于是,成甲老师找了心理学书籍中关于建立和增进信任的内容来看,然后才是参照营销老鸟的文案,分析文案中用到的心理学原理,最后按照理解应用这些心理学成果去写他的文案。
文案——心理学,对我来说,似乎只是沾边,而成甲老师却看到了文案的本质,找到了系统当中的关键解。
后续就是,我的文案浏览量非常低,而成家老师的课在推出不就就爆满(虽然我和成甲老师没有什么可比性)。
最后,为什么我把这本书定义为框架工具书呢?
因为在这本书中,有很多的工具,需要我们去使用,去填充自己的东西。对于概念,对于模型框架,我们要去看自己的使用边界是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