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余,一不会唱歌,二不会跳舞,三不会打麻将,连基本的“糊了(和了)”是啥意思都不懂。为了让自己的业余生活不至于太苍白,闲暇的时候,我喜欢坐下来写点文字,随手发在空间里。
有的人看到我写的一篇小诗歌《故乡的烙印》之后,就和我说:“原来你的小名叫老丫头啊!”还有的人看了我写的那篇《细雨繁花里的思绪》,问我:“你是一个人生活吗?文字里怎么充满孤寂和思念……”甚至有人问“你最近心情不好吗?文字挺伤感啊!”……
在感谢有人关注我文章和情绪的同时,更反感的是很多人好奇而猜疑,无端却自以为是的揣摩你的情绪。对此我常常哭笑不得。他们认为文章里的每个人物和情感都是我自己,我和我写的文章的关系就是土豆与马铃薯的关系。
不仅仅是我,即便大作家莫言,也有人看他作品里写的小时候的往事,看他的照片,说他把当时的苦难扩大化了,虚构了,撒谎了,等等。其实,文章尤其是一些小随笔,反映的只是瞬间的情绪,那一小会儿的思绪,一点小郁闷变成了文字或许就是大懊恼,一点个人的小欣喜,放在文字里,无非是希望快乐扩大化。
事实上,不是作家在撒谎,是看作品的很多人,把文章和作者的关系弄混淆了,换言之,是把现实和作品的内容等同了。文章和作者的关系不是土豆与马铃薯的关系,而是小麦与蛋糕的关系。作者的经历和情绪变成文章,是加了必不可少的两样东西的,那就是想象和加工。经过想象和加工,现实中的小麦,就变成了现实中的蛋糕,形式发生了改变,色彩和口味也丰富起来。这就是想象和加工的力量,因为这两样东西,也使文字产生了力量,激发了更多人阅读的兴趣和意愿,并因此潜移默化中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把小麦原本的端上来,那生活是简单而粗糙的,当小麦变成蛋糕,生活就多了很多乐趣和愿望!
“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事实是“推”和“敲”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作者为了让文章的句子更形象,让你读了觉得生动难忘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