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www.startup-partner.com/2974.html
2010年大火的泰国电影《初恋这件小事》豆瓣评分8.3,38万+观众参与评价。媒体报道说中国版的要开拍了,据称元力影业总裁杨璐六访原编剧,拿下了改编和拍摄权。
抓住收视经典一生黑到底的套路太不牛逼了。
中国电影界有甚于旧酒的翻拍吗?已有舆论预期下的剑走偏锋,那导演势必是清醒的。对于《初恋》这类剧情、逻辑、人设都推敲即碎的三缺玛丽苏产品,中国团队大概也只是买个噱头而已。毕竟依照国内电影的现有情境,小清新电影难以突围,被争议死的效果似是比消寂死要爽的多——华谊2010年翻拍的《歌舞青春》砸重金仅收入110.6万票房,直到今天还被时不时祭奠着。
互联网创业圈没有“翻版”这个词,大家称之为“对标”和“借鉴”。即没有实体性质存在,在不损害对方商业价值的前提下可以效仿和致敬。前51.com副总裁王武佳在去年年底有句话:一切伟大的创造,并不是纯粹的原创,而是来源于行业间的相互借鉴模仿。他将创意概括成想法的拼接物,而其中的连接性才是最重要的。
微信在2015年投资5000万美元给Kik,被调侃说“回报老师”。这样的案例才能算是真正的超越性效仿,那么问题来了:怎样不留痕迹地青出于蓝胜于蓝?
1、你觉得这个结构和设计方式很赞么,拿来用?
在借鉴前还是先摸清自我和对方的业务逻辑为好。在互联网泥沙俱下的巨大体系里,自认为牛逼或者即将干出一番牛逼事业的公司,往往在面对同行抄袭的态度是“无所谓,反正他们不知道我们后面的一盘大棋”。
不知道棋盘是不是真的很大,但万一真的很牛逼呢?(hahahahaha)肆意将对方的业务逻辑、结构深度、功能重点挪用在自己的产品里,除非全盘照抄,否则愈往后走愈不知道自己真正在做、或者想要的是什么。这样一个拼凑而成的产品很难形成完整体系,bug也只是四处漏风。
2、别让他人的逻辑和设计限制了自己团队的思考,别只看自己所在行业。
这是个隐性症。人是前瞻性动物,将视角搁在前者的步伐里,容易将“借鉴”演化成“模仿”,从单个维度最终演化成糊成粥的一片。自己的思维反倒在每日的竞品研究中被局限住了。
早在1992年《美少女战士》漫画时期,不少插图都采用了Chanel当年的秀场款。漫画的创作者武内直子为珠宝商的女儿,Chanel和《美少女战士》的品牌合作并非简单造势互补。
2013 年,Gucci把《JOJO奇妙冒险》请进了全球近八十家品牌精品店,橱窗里的衣服跟漫画人物均为同一款,画风鲜明高调。2015年二次元爆热,不少奢侈品牌都做起二次元营销。这种整合营销的路径踩了热点有所收益,而曾经的Chanel和Gucci才是踩在前沿的玩家。
3、创业初期最常见的说法是小步试错,快速迭代?别教条化了!
不少公司以此为信条来行事,正如A站撕逼帖中前员工提到的:项目开发两周说搁置就搁置,刚燃起的热情瞬时就熄火了。上级提出想法,设定路线希望试错,员工执行,从正常的逻辑体系来看是合理的,但是为什么员工会在知乎愤怒质问?试错,不是试方向。一旦中间本该关联的一环断掉了,产生了理解性偏差,或者说引发更深层次的情绪“不被尊重”。
无论是小型创业公司还是大公司的细分部门,“不被尊重”的情绪一旦蔓延那差不多也玩完了,毕竟人员流动性的持续走高不是因为钱没到位,就是受了委屈。而正常语境下后者是可以弥补前者的——因为钱跟你去酒店的姑娘大把,因为你温柔善良体贴愿意缠着你的姑娘也不少啊(主要看脸)。
“致敬”这个事儿,最忌讳没看懂没想透就拿来做了,走两步就发现错了,转身就搁置不做了,你倒是机动灵活,但是兄弟们没有那么多时间陪你玩脑经急转弯呐!创业者模仿前要长远想透彻、短期弄明白,“最大限度加快执行效率”也就不是事儿了。这样在借鉴模仿的路上才能占前排,点子到位,执行第一。
思达派(Startup-Partner.com)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链接及出处。本文作者覃晃晃,联系请戳:646103919#qq.co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