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生知道廖公深不可测,要想掘第一桶金的希望破灭后,决定找回一个教授曾经遗落的梦。
他叫上郭中天,郭中天请上海有名的网络达人、上海亿唐网站总经理万建伟,宁波女企业家张惠春,美中人民友好协会主席朱艺锋一起到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镇浦市散散心。
在泸溪县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符复发的陪同下,从泸溪县城白沙镇沿江而上20多公里,便来到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著名的“四大名镇”之一——浦市镇。浦市镇位于该县东南部,沅水西岸,与湖南西南部的怀化市辰溪县隔江相望,浦市镇西北山峦重叠,中部丘陵起伏,至沅水河畔才地势平坦。丘陵、平原各占五分之二。全镇面积238.68平方公里,人口约6万。
走在青石板路上,感受一步一历史,一屋一故事,一人一舞台的小镇兴衰变迁,张冬生心潮澎湃。
在绵延起伏苍翠欲滴的武陵山脉心腹之处,在滔滔东流的沅江依依不舍的中游之滨,浦市这样一个安静祥和的古城小镇,历尽沧桑,在喧闹、繁华与寂静、平淡中超脱生活,虽然在雨后春笋般崛起的现代城市面前显得陈旧、微小、贫瘠,甚至不合时宜,但它依然保存着2000多年来炼就的小镇文化、特有鲜活的生活方式,天人合一般的精神信仰,却成为这个追逐潮流时代是为时尚的家园。
中国各大商帮云集的古镇七月流火,张冬生又突发奇想,是否在生态旅游文化上能够找到商机?
符主任说:浦市,历史上沿沅江进入湘西苗疆的前哨,水运、驿道的节点,军事,商业,往来繁忙,盛极一时。浦市是湘西水陆交通的要冲,是古代通往外界的水路和通向苗疆的山路的最佳结合处,是通达川、黔的重要驿站。浦市历镇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浦市民居是外来乡土文化和本土文化相交融的典范,是我国多民族大融合的实物见证。由于水路交通发达,历史上浦市古镇商贸、文化就极其繁荣。自明清时期至民国年间,在这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古镇里,就修建了三条商贸古街、六座古戏楼、十三省会馆、二十多座货运码头、四十五条巷弄、五十多家封火墙窖字屋、七十二座寺庙道观、九十多个作坊。因商贸繁荣、文化融汇,宗教交流,生意兴隆,故有“小南京”之美誉。
张冬生特别感叹:明末清初,中国商业经济空前发展,商业资本相当活跃,浦市就在这个大潮中脱颖而出了。当时全国有许多大商帮,如秦商、晋商、徽商、赣商、楚商、洞庭商等,在商业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外地人来到浦市后利用本地物产和沅江水路的便捷交通,就做起大生意来了。
李氏族人从江西南昌沙溪口李家庄迁来浦市后,就建土炉炼铁,并将生铁从水路运往常德、汉口,再采购食盐回浦市批发给其他商行,赚了大量的钱财后就买土地,修大院,建祠堂。李家大院有100多间房,12井12厅,占地20余亩,由三座独立的“院子屋”并联构成,还有花园、池塘。整座大院高墙封闭,黛瓦灰墙,宏大气派,地面均用红砂岩条石铺成,显得富丽堂皇,是浦市的第一大豪宅。自山西迁来的吉家,以经营鞭炮、木材生意为主,成为了浦市的首富,修了三幢窨子屋,占地近5000平方米,还修了吉家祠堂。其他有周家大院是老字号成衣店,苏家大院是菜油茶油大商,杨家大院经营印刷及染纸业等等。
张冬生特别想在此开创新天地,创立生态文化之城:“盘瓠和辛女修来的“京城”浦市,不仅是一个商城,一个码头,一个边城,一个历史造就的集镇,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镇,一个从京城迁来,隐居在深山水边的小京城。”
在交通便利、商贾云集、财物聚敛的背景下,高大气魄、布局对称、雕刻精美、古朴典雅、结构紧凑、功能齐全的浦市民居逐渐得以成熟和完善,经过上百年的发展,镶嵌在中国东西部纽带上的明珠商城浦市就逐渐成为闻名商贸之都,繁华之城,堪比烟花三月秦淮河上的扬州。
2300多年,当楚国的大夫屈原来到这里的时候,发现了“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这世外桃源般的一方净土。他在这里获得了心灵的慰藉,升起了扬帆的信心与力量:“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他在浦市蛰伏,在这里凤凰涅槃,华丽转身,成就千古英名。2300多年,多少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可屈子形象却越来越高大,名声越来越响亮。
从凤凰古镇,经过沅江浦市而飞往京城的著名作家沈从文形容这儿的山水是“一个美是令人心痛的地方”。同样从凤凰经过浦市走向国际的著名画家黄永玉,对来自山西、河北、江西、湖北、陕西等地安居经商者建造大院的版画、绘画异常兴奋,用心揣摹,启蒙心灵,大开眼界。
其实,在泸溪、在浦市,最吸引人的还是英雄般的盘瓠与五帝之一喾之美丽公主辛女的传说。相传在四千多年前,在上古时代即高辛时代,高辛王和犬戎国经常交战,由于犬戎国有一个姓吴的将军,善于用兵,打仗非常厉害,高辛王的军队与之交战,败多胜少。为此高辛王在全国各地招募兵勇,并告示群臣,谁能打败犬戎国的吴将军,并取其头者,愿将自己的爱女送他为妻,并提升职务,给予金银。群臣惧怕吴将军,无一人敢应允此事。在沅水中游西岸盘瓠山脚,有一个山洞叫着盘瓠洞,洞里住着一只从天上下来的神犬叫盘瓠,他得知这一消息后,摇头一变,从洞中走出来,成了一个十分高大英俊的后生,盘瓠投军于高辛王部下,作战十分英勇,打败了犬戎国的吴将军,并将其头砍下来献给了高辛王。高辛王没有食言,将闺女嫁个了征战功臣盘瓠,从此辛女便随盘瓠迁来沅水中游西岸的盘瓠山居住。在这里住了五年后,高辛王从京城(现在洛阳一带)派使官将他们全家接回京城居住,后来其子女不习惯北方平原生活,又回到了南方的盘瓠山一带住居,高辛王送给他们陶器,木器,铁器和粮麻种子,还有刀,等工具及织具,机床等。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日夜兼程赶回来,在这里重新创业安家。据说在泸溪浦市就是按照当时京城的建筑模式来构造。帝喾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帝喾少小聪明好学,十二三岁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颛顼,封有辛地方(今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而得帝位,迁都毫邑(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寿百岁。因他兴起于高辛,史称之为高辛氏。国学大师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汉以前人相信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当是事实。”因此,当盘瓠与辛女从京城回到沅江边的泸溪、回到浦市后,就与其聪敏帅气美丽的六儿和六女与父皇从京城派来的设计师一道,开始建造浦市小镇。
浦市前面沅江宽阔江面上过去是商船扎堆,船桅如林,一片繁忙,而今水落滩现,成了挖沙人的理想堆沙场地。座座拦截沅江急流的柘溪水电站、凤滩水电站、凌津滩水电站,无法让长长的木材排筏过险滩,越长潭,下洞庭,书写放排工人他们激情豪迈的壮歌了。现代工业取代了传统工业,小城镇的地域优势几乎消失殆尽,失去了交通的优势,又失去了商品的竞争力,于是浦市便最终失去了商业码头的地位,似乎繁华落尽,风光不再,商脉难延,一切已被雨打风吹去,空留下深深小巷及寂寞大院,让后来人去追忆和思索。但否极泰来,浦市强大的生命力并没有因为社会的发展而消减,反而因为人们回归自然、回归传统、回归文化的追求中而愈显珍贵。
符主任告诉张冬生教授:虽然抗日战争爆发后,浦市迎来了第二个鼎盛时期。一批工厂、学校等单位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纷纷迁往四川、云南的大迁徙浪潮中,有不少学校、团体也迁来了较为偏僻的浦市,以避日本侵略军的侵扰。国民党陆军军人监狱从汉口迁来了入驻在吉家祠堂;江苏省失学青年工读服务团有学生300多人迁居于江东寺;湖南省高等农业学校有师生400余人迁居于上方寺;邵阳祝家塘的一所中学有师生1000多人迁居忠义宫;还有苏、皖数千名难民和机关、学校迁到武溪和浦市(住吉家大院)等等,自然就激活了浦市的经济,促进了浦市的再度繁荣。但这不过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是短期行为,是一种虚肿。可谓是昙花一现。但真正的发展却是改革开放20多年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富裕起来的中国人,需要的是山水怡情,文化熏陶。从凤凰古城的爆满,平遥古城的不堪重负,到丽江古城的人满为患,香格里拉古城人大火,说明了古城在现代人生活中的影响和地位。
张冬生湘西之行,更坚定了他从新出发的信心,浦市的文明,镀亮了它生命的永恒!一个新的浦市又矗立在我们的眼光。文明的辉煌不会因为岁月而老去,只会因为历史的悠远而永放光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