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改革宗学习
《改革宗教义学》读书笔记(1-20)

《改革宗教义学》读书笔记(1-20)

作者: 徐言1988 | 来源:发表于2018-07-01 16:46 被阅读80次

    1.对基督教信仰的研究如果是科学性的,那么就不能止步于描述,因为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不论其是否能够寻得真理。教义神学作为基督信仰研究中最为独特的一个学科,要想表明其科学性,就必须证明其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与主观的唯心主义不同,是建立在上帝可知的基础之上的。

    2.尽管人对每一种信念的坚持都必须诉诸信心,但是信心在宗教中的位置明显要比在世俗学科中更为突出。这根本上是涉及信心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如果信心是知识的来源,那么宗教就是主观的,但是既然宗教将自己的信念与真理紧密相连,就表明没有哪种宗教会将信心当成是知识的来源。信心是获取(神学)知识的手段,在基督信仰中,上帝的启示才是(神学)知识的来源。

    3.上帝的启示作为知识的来源,信心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在此基础上,教义神学获得其学科的合理性,因此是一门科学。上帝不能像受造物一样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这表明在启示之外上帝是不可知的。因此,教义神学的特征在于,人不可能在上帝的启示之外获得教义或神学结论。

    4.上帝的启示作为神学知识的来源,暗示了神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即归纳法,演绎只能作为辅助而非主导方法。上帝不能背乎自己,因此归纳法获得的神学结论也必定是和谐的,但是演绎法则未必能互相协调,因为演绎的过程往往伴随着许多上帝启示之外的变量。

    5.虽然圣经书卷的书写和正典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一方面使徒的口传教导绝不可能与成文教导相矛盾,没有理由认为在写作早已是最有效的保存信息的手段的情况下,使徒们没有把最重要的信息写进圣经反而留在有可能被扭曲或失传的口传教导当中,另一方面基本教义的形成和明晰也不可能脱离成文的圣经书卷。因此,圣经正典成为教义神学最核心的资料来源。

    6.的确是先有了教会再有圣经。但是教会的形成和圣经的写就是三一上帝超然的工作,而非自然的历史事件,因此以教会和圣经出现的自然次序作为『圣传高于圣经』的依据显得底气不足。如前文所述,使徒必然把关乎教义的重要信息保留在不可删改的成文经典之中,圣经实际上成为衡量有可能受到上帝启示之外信息影响的教会传统的最终依据。如果一条教义是从教会传统而非圣经中得到,那么它就是可疑的。否定『圣传高于圣经』,并非必然意味着私意解经。按照教会自使徒以来的传统,公会议是解决教义——对于圣经的阐释——争端的最终形式。这种解决争端的模式甚至被写进圣经当中(比如耶路撒冷会议),更加证明了圣经作为上帝默示话语的权威性。

    7.人若要进入一门学科的研究领域当中,需对该学科的前身以及发展至今的传统有系统的认知,方能在研究之中进深而避免停留在表面。这些传统构成了「前理解」。这一阶段也被称为教学阶段。真正做研究,则需将传统置于一边,直面能够呈现学科本质的研究对象和重要问题,后者是在学科起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明晰的,也是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边界。在学科前身阶段,这些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一般尚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因此,从教学角度看,教会传统先于圣经正典,但是从教义神学学科的研究逻辑来看,圣经则是教义神学和教会传统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教义神学发端于后使徒而非使徒时代的原因。

    8. 由于上述圣经和教义神学之间的关系,教会传统理应成为诠释圣经和实践诠释的传统,处于被圣经衡量的位置。圣经是上帝直接默示的,这保证了圣经能够自我证明其权威。教会虽是上帝直接建立的,但是圣灵感动教会中众教师对圣经作出的诠释却与默示圣经在权威上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也表明教会传统在权威上次于圣经。

    9.严肃的神学家不可能从异教思想当中提取教义——至多借鉴异教的思想方法(所谓堪称双刃剑的掠夺埃及人)。在圣经和圣传之外,有人将目光投向基督徒的信仰经验。然而没有人是自主的,每个人都是受限的。脱离了圣经,基督徒的信仰经验就只能沦为受不同环境影响的主观产物,是不可靠的,也无法从其中提炼出真正不朽的教义。自施莱尔马赫以降,这种观念影响广泛,今天相当多的基督徒已经丧失『教会观』,秉承着一种与耶稣基督个人的关系,在世俗化的挑战面前,或是痛苦地挣扎,或是将信仰作为一种心灵寄托,以至于最终放弃拿撒勒人耶稣作为他个人的救主。

    10.自然作为另一本上帝之书,也为一些神学家重视。由于自然直接来自于上帝的创造,因此研究自然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发出对上帝的赞美。自然亦能体现上帝的普遍恩典,其中理性和良心(或道德)最为受到神学家的珍爱。然而对理性和良心的研究不能产生宝贵的教义,因为它们被罪全面地玷污了,无法据此产生有效的神学知识,除非它们被恢复至正常的状态。

    11.神学是有关上帝的科学,而非有关人的科学。因此,虽然救恩论是神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对神论的关注仍然必须位于人论之前。今天即使是严肃的基督徒,对救恩论的重视很明显也常常超过对神论的看重。这一方面要归因于今天基督徒普遍的属灵知识的荒芜,另一方面,基督徒的身份越来越『不合时宜』,而维护和彰显基督徒身份最重要的理论依据就是与基督的关系,因此救恩论这种神学中的实用科学大行其道,而神论这样的基础科学却受到冷落。

    12.理性和科学的成功,给传统神论研究造成很大的压力。圣经的真实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其所宣称的三一上帝的真实性亦受到挑战。相应地,神学家们在回应这种挑战时,亦受到理性和科学方法论的影响,哲学不再是神学的婢女,反而试图使神学成为哲学的私生子,科学曾是神学的养子,如今神学已成为讨人嫌的乡下穷亲戚。这一切都使得传统的神论研究遭到弱化而非加强。而我们的救恩唯独来自于圣经所宣称的三一上帝,神论的淡化必定导致救恩论的混乱。

    13.上帝之所以配得我们的赞美,从本质上来说是因为他是上帝,是自有永有的,是『我是』。当然,我们因为蒙了上帝的救恩而感谢和赞美他,但是我们不能停留于此,他当得的赞美远不止于此。圣灵的工作是要我们认识基督,基督的工作则是引领我们认识圣父,继而认识三一团契的上帝。如果我们的赞美只给了救主,那么我们对上帝的赞美就不完全。他是救主,也是创造主,最重要的,他是主。这是我们为什么需要神论的原因。

    14.否定了启示的必要性而对基督教加以改造,意味着三一上帝在神学和信仰中的缺席,相当于把宗教信仰建立在没有根基的人为构建的抽象信念之上,最终将走向怀疑主义。对三一上帝的信仰是一个极度不稳定的状态,只有上帝的恩典能使之保持在最高势能点。一旦失去了三一上帝的托住,人就会因其天生的堕落倾向而加速下坠,彻底滑向信仰的对立面是轻而易举的事。

    15.人之所以可以以物质世界为对象做科学研究,是因为人首先必须相信他们对物质世界是有感觉的。这种感觉的确定性的存在,显然位于科学作为一项人类活动的确定性之先,是人能够理解现实世界的基础。这是经验主义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的最根本的理论依据。这种不证自明的确定性,类似于信仰的确定性。

    16.当感觉成为宗教信仰的基础时,就失去了其自身的品质,与真假、好坏无关。这样,一种感觉可以成为宗教的来源,意味着所有的感觉都可以成为宗教的来源。因此,真正的宗教就在这种形式上的相似当中被淹没了。这是浪漫主义的错误所在。形式相似而本质荒唐,是「飞天意面教」用来消解传统宗教特别是基督教的核心手段,但是这种方法只能攻击以感觉或个人经验为基础的宗教,也只有持这种宗教观的人才会成为面教徒。持这种宗教观的严肃的基督徒,在世俗观念的攻击之下会非常痛苦,他们不愿轻易放弃信仰,又抓不住自己的信仰。实际上面教好像上帝的鞭子,显明了世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基督教,一种是以上帝的启示为根基的,另一种是以人的感觉为根基的。

    17.现有的一切对宗教起源做出的学术性解释,不论是历史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还是进化论的,都是错的,因为它们都是抽象的解释,不过是概念的堆砌和自我证明。这些解释背后隐藏着同样的假设: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然而这一观念本身就具有如15条宣称的不证自明的确定性,是一种信仰。也就是说,所有这些学术性解释不过是另一种《我们合理的信仰》,从而可以更冠冕堂皇地反对另一种信仰。

    18.所有的宗教都必定包含着启示的信息——不是来自于我们感官可感知的世界,而是来自一个神明的世界。这些信息的存在实际上显明了一个普世的概念——整个人类都处于一种不完美的状态当中。虽然很多世俗的学说也承认人处于不完美的状态当中,但是宗教对于这种状态的认知更为深刻。世俗思想把这种状态视为理所当然或无伤大雅的瑕疵,然而宗教却视之为极深重的罪恶——与原初的完美状态相比。这一对比表明相对于世俗思想,宗教将人视为更加美好的存在,宗教中的启示信息就是帮助人恢复这一美好存在的路径。

    19.启示的存在表明信心对于理解启示是必要的,否则就不需要启示,因为感知和理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无需启示就可以认识的事物。然而没有启示,上帝就是不可知的,凭借感知和理性获取的知识无法帮助我们回答那些最深刻的问题。信心本质上是人对上帝的启示作出的回应,是信赖、依靠和交托,因此信心本身并无任何的魔力,而只是一种获得上帝恩典的工具。

    20.启示的真正概念只能从启示本身而来。信仰无差别的新观念,实际上否认了启示的存在,继而否认了上帝的存在。虽然人可以根据多个宗教构建出一种新的『合成宗教』为己所用,但是这种新宗教的来源仍然是不可靠的人,即使它披着宗教的外衣。不少现代心理治疗师喜好用这种方法,原因在于他们都持有一种非传统的宗教观念,即宗教是关乎人的道德或心灵的,而非罪恶以及救赎。这种治疗方法实际上只是一种高级的心灵鸡汤,可以将更不完美的状态恢复到不完美的状态,使其显得与其他大多数不完美的人一样,从而使世人放下心来——原来我是正常的,进而放弃了对更完美状态的追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改革宗教义学》读书笔记(1-2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zxh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