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日子

作者: 白云诗酒客 | 来源:发表于2018-11-10 21:49 被阅读0次

    读书的日子

    文/诗酒客

        当朋友催促还书的时候,才意识到借来的《朱光潜讲美学》一书在枕头下已经静静躺了两个月之久。我一直尊从随园老人 “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教诲,喜欢借书来读,一是因为还书的时候可以交流下心得感受,引为“知音”;二是因为现在书价不菲,囊中确实羞涩。而如今借来两月之久,所读之书不足一半,其内容连大略也记不起来,实在羞愧。说来更为惭愧,除教科书外我读过的书也只能算屈指可数,然而曾经读书的日子却时隐时现,每每想起,另有一番滋味。

    儿时读过的小人书印象最为深刻。集镇书摊上五分钱看一本是没有机会的,只能远远的瞄看那黑白(鲜有彩色的,据说掏一毛才能看)线描的封面,幻想着小人书里面的世界。偶有情不自禁的靠近,将会得到大胡子摊主面无表情的质问“有五分吗?”。这个时候最为难堪的是父母,一把将我拽回,拖进流动的人群。不过还算幸运,村里几个年大的青年收藏着一些《杨家将》、《岳飞》、《呼家将》、《水浒传》、《铁道游击队》的流传本,其中最为经传的是小叔家一套60册完整版的《三国演义》。小叔视为珍宝,用布料包裹好吊挂在卧室的房梁上,一来防止我们进屋偷偷的翻看,二来防止老鼠的啃咬(后来才知道他是仿效水浒传里金枪手徐宁藏雁翎金甲)。要看到这些小人书是不容易的,要么是在过年过节时候苦苦央求并在奶奶的训斥下才勉强拿给我们看,要么是用我们廉价的劳动力替他干些零碎活换来看看。完整的看完《三国演义》小人书大概是在十二岁的那年暑假,以看小人书为交换帮小叔看管刚会走路的堂弟。自那时起“桃园结义”便在我心中留下烙印,也算是最初的道义启蒙。只是可惜后来,物资慢慢的丰富起来,小人书也见怪不怪了,只是在上茅厕的时候随手翻翻又随手撕掉。我曾用旧的教科书在茅厕里换出几本小人书,在岁月的流逝中也早已不知踪影,柜子里一侧存放着前年同学寄来的《三国演义》连环画集成本上下册,也算是对儿时那些艰难读书日子的纪念。

    《冷面修罗》是我看过的第一本武侠小说。后来才知道与《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等一些经典武侠来说不值得一提,书中的情节也记不清了,但它陪伴了高三暑假,在它这里滋生了仗剑走天涯的侠义情肠,也滋生了天涯觅知音的浪漫情怀。七月七日因没交足学费,直到高考开考前半小时蜷坐在宿舍一角的我,才接到班主任送来的准考证,或许是义愤填膺,或许是感恩戴德,我义无返顾的奔向考场,心无旁骛的答完五张试卷,茫然的回到家中与老牛为伴。放牛是暑假时必干的活,而书是放牛时必备的——牛在充实胃肠,我在充实大脑——这大概是我多年放牛的收获吧。在同村伙伴家里看到几本散放的书,封面上一目光冷酷的少年与一眉目清秀的侠女正挥舞着长剑,就这样我带走了《冷面修罗》。在“修罗”的世界里牵着老牛踩着露珠迎来朝阳,在斑斓的树荫下躲避炎炎暑日,在余晖中与老牛同泳消暑。书里险恶的江湖中刀光剑影,集侠义与智慧于一身的少年艰难成长,最终匡扶了正义也收获了爱情——社会并不完美,唯有努力才能追寻自己的理想——怀揣着这样感悟,走进了重点高校。

    《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在这本书里我第一次接触到周国平先生,而后陆续读完他的《自由风格》、《各自的朝圣路》、《周国平自选集》。这本书是在一校友那偶尔发现的,当时身处乡村身边只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工作之余词典被我翻看的差不多了,发现有这样一本拯救心灵的书籍无异于荒漠中发现绿洲,而我在这片绿洲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每当黑幕降临,乡里的干部都陆续回家,冷清的大院只有看门的大爷、狗和我。狗与大爷是形影不离的,偶有大爷提着热水,黄狗尾随,来叙叙家长里短,聊聊黄狗抓鼠撵黄鼠狼的故事。在更多的时间里我只能与书为伴,在月光入窗凉风习习的夜晚,在雷电交加房顶叮咚的黑夜,橘黄灯光下或伏案或躺卧,细细品读周国平先生的人生——他的经历,他的情感,他的性情,他的思考…… 为此,在闲暇之余还特意的来到文中提到的资江,望着看似平静的江水,猜想当年曾在上游某个地方独坐的青年是怎样面对自己的人生。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是去年春节回老家时候带着的一本书,一来是故乡情结重,看到这本书自然是爱不惜手,二来是现在的农村春节越来越暗淡,聊以打发独处的日子。春节期间,我游走了儿时经常到过的地方,踏着残雪上山梁,下山坳,转堰塘,走田地,与村里的长者交谈,与打工归来的同年人讨论,与上学的孩子们述说,这一切的一切都融入了书中的思考,使我产生了悲观的情绪。所见所闻家乡的变化,在作者独特的批判言语中常常停下来长吁短叹,在回忆与现实中同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或许我的忧心事多余的,在大发展大建设的时代浪潮里正如作者所说“谁人故乡不沦陷?”——变是必然的,但变并不是一味的损害原生态来迎合所需。

    ……,……

    不停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来回奔波,不停地在家与工作之间角色转换,不停地在喧哗与宁静之间挣扎,以至于许多借来的书只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书看得越来越少,读借来书的定律不攻自破,读书的日子自然也渐渐远去。想想读书的日子,读好书的日子,也就是在不断成长的日子。

    2012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的日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zyt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