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很多黛粉都不能接受宝玉最后却娶了宝钗的这个结果。既然贾宝玉深爱黛玉,为何还能接受宝钗呢?难道宝玉真的是因为被骗,误把宝钗放黛玉才娶的吗?
这是大家想多了,其实,《红楼梦》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调包计”。作者早就在“好了歌”里说过了,宝玉是在黛玉死了之后才娶的宝钗。
1、宝玉为爱不要命,才是导致黛玉“必死”的诱因
宝玉为了表达自己对黛玉的爱,曾一度装疯“犯病”,趁机昭告全世界:“没有黛玉我活不了”。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哪里是病,分明是相思成灾,情难自禁呀。这明显已经超出了兄妹之情。贾母和王夫人都是过来人,自然洞若观火、心知肚明。
虽然这种局面是贾母喜闻乐见的,也是她“蓄谋已久”精心培育的。然而,对于王夫人来说,可就是当头棒喝、晴天霹雳了。
自己辛苦养大的儿子,居然为了别的女人要死要活,心里还有亲娘老子吗?就冲这一点,王夫人也不甘心把宝玉交给黛玉。大礼未成,黛玉就已经挟制了宝玉半条命,这还了得?
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王夫人虽不能强行中断宝黛恋,但却可以“另作筹谋”
——“曲线救国”,而筹谋的核心就是:黛玉必须早死,然后,再由宝钗取而代之。
尽管很多人不认可黛玉被逼死、或被下毒的说法,但这却是最符合逻辑常理的。主要是具备了作案动机。薛家人投奔到荣国府,是图谋金玉良缘而来,绝不可能“坐以待毙”,任凭黛玉跟宝玉白头偕老,总会为自己的计划“做点什么的。”
贾母把黛玉、宝玉自幼放在一起养,无异于给他们定了“娃娃亲”。所以,黛玉的未来只有两条路,要么“生做宝玉的人“,要么“死做宝玉的鬼。”她是没有第三种选择的。况且,荣国府上上下下都知道贾母的打算,谁敢给黛玉另配他人?另外还有柳湘莲的“剩王八论”,又有谁肯做宝玉的“接盘侠”?
2、从来没有偷梁换柱,只有李代桃僵
有这个前提框架制约着,只要贾母不死、黛玉不死,金玉良缘就很难成型。所谓的“调包计”,根本就不可能,除非贾母死了。退一万步说,即便贾母死了,凤姐也不可能去配合王夫人做成“调包计”。
精明的凤姐比谁都清楚,宝钗一旦成为宝玉的妻子,她荣国府当家人的身份立刻被取缔。对王夫人而言,儿媳妇比侄女更贴心也更可靠,况且,通过那次对宝钗代理家政的考核,王夫人相信:宝钗完全有能力胜任这个“当家人”。在这件事情上,凤姐即便拦不住,也绝不会推波助澜。她不可能傻到“帮着姑妈给自己捅刀子。”
所以说,宝钗要想嫁给宝玉,也只能等黛玉死后了。只有在那种情况下,贾母才会被动接受,凤姐才会无话可说。其实,在原文中,作者是已经给出明确答案的。只是被读者忽略了而已。
有一次,藕官在大观园内祭奠死去的“夫妻搭档”菂官,恰被宝玉抓现行,宝玉问藕官在祭奠何人?藕官不肯直说,要他问芳官便知。宝玉只得去问芳官,芳官见宝玉问,便把原委告诉了他。
原文如下:
芳官说道:“这事说来可笑又可叹。”宝玉听了,忙问如何。芳官笑道:“你说她祭的是谁?祭的是死了的菂官。”宝玉道:“这是友谊,也应当的。”
芳官笑道:“哪里是友谊?她竟是疯傻的想头,说她自己是小生,菂官是小旦,常做夫妻,虽说是假的,每日那些曲文排场,皆是真正温存体贴之事,故此二人就疯了,虽不做戏,寻常饮食起坐,两个人竟是你恩我爱。菂官一死,她哭得死去活来,至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后来补了蕊官,我们见她一般的温柔体贴,也曾问她得新弃旧的。她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你说可是又疯又呆?说来可是可笑?”宝玉听说了这篇呆话,独合了他的呆性,不觉又是欢喜,又是悲叹,又称奇道绝……
值得一提的是,唱小生的藕官偏偏被分配到黛玉屋里,而唱正旦的芳官却被分配到宝玉屋里,这不就是传说中的“才子佳人”么?贾母的寓意已经很明显了。
藕官说的也很明白:男人妻子死了,再续娶是全大节,毕竟上有父母需尽孝,自己还要绵延子嗣,总得续娶才成个体统,只要续娶之后别忘记亡妻,这便是“情深义重”了。
藕官这番话也对应了好了歌中的“昨日黄土陇中埋白骨,今日红绡帐里卧鸳鸯。”也就是在暗示,黛玉死后,宝玉才又续娶了薛宝钗。逝者不可追,他别无选择,为了“全大节”,他也只能接受宝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