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家长在陪孩子做功课的过程中,都会有以下状况呢?
孩子写几个生字,磨磨唧唧写了3小时,妈妈急得不得了,暴躁训斥:
“我要是不看着,你是不是要写一夜?
是不是逼疯我,你才满意!”
最后,看着空白的本子,和抓耳挠腮的孩子,妈妈们被气哭了。
此时孩子吓坏了,抽泣着说:“妈妈别骂了,我写......”
面对孩子的问题,训斥、发怒、唠叨,是家长们常见的做法。
但是,你越是强力干预,孩子的反抗心理越强,因为TA不是在主动学习,而是被你推着走。
这就会产生一个严重的问题:学习明明是孩子自己的事儿,如今却变成了“给家长学”,你说糟心不糟心?
01
家长对孩子自驱力的破坏
孩子不好好学习,写作业拖拖拉拉,真的像大多数家长说的那样吗,因为太笨吗?
一位来访者和我说,以前没时间管孩子,孩子一放学就乖乖写作业,成绩也挺好的。
上初中以后,为了照顾她,自己换了工作,有更多时间陪孩子学习。
可是,孩子现在越来越不听话,一问作业就炸毛,一提学习就反抗。
来访者问我:
“难道我花时间陪她错了吗?哪个孩子不希望家长陪伴关心呢?”
我忍不住问她:“你是怎么关心的?”
她说:
“我学历不高,不懂学习的事,但是我会提醒她按时完成作业,好好听老师的话,我还能怎么办?”
听完朋友的话,我笑着回答到:
“如果你一回家,就有人不断提醒你,快点进厨房做饭,好好做家务,你是什么感觉?”
朋友突然不说话,小声嘟囔:谁要这么说,我立马就不想干了......
其实,孩子的心理和家长是一样的,本来作业是自己的事,但是家长在旁边盯着,一个劲儿在耳边提醒“去写作业”,瞬间泄气了。
当你对孩子提要求时,无形之中带就会带上一股强迫的力量,就算孩子想写作业,TA也要故意证明给你看:
你越让我学,我偏不学,我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人!
其实,孩子这种渴望自主掌控学习的心理,就是自驱力。
说白了,就是在自我的驱动下想去做一件事的力量,和他人无关。
当你一遍遍督促,唠叨,强行干预孩子的学习,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暴躁,逐渐丧失学习的自主性。
好好学习,不然你就是不听话;
认真写作业,否则你就是偷懒;
考试考不好,一定是因为你笨。
发现了吗?你以为那是激励和关心,可孩子只能听到批评和指责,这是对孩子自驱力的极大破坏!
其实,幸福来自真正的自主。
如果孩子无法自主掌控学习的节奏,而是被家长一遍一遍推着走,TA根本无法驱动学习兴趣,也无法提起学习热情。
02
自驱力是孩子主动学习的第一动力
学习从来不是一项强制任务,与其强势干预,不如换个思路,让孩子主动爱上学习。
教育学上有个概念,叫做“学习能力的自我感知”,意思是:
一个人只有“觉得”自己能学好,TA才可以在学习上形成良性循环,好上加好。
而这种“觉得自己能学好”的动力,就是自驱力。
内向驱动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自驱力强的孩子,注意力更集中,自主性更强,可以在学习中找到无穷的乐趣。
我相信家长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一个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才是生命。
人也是一样,只要内心真正想去做,再枯燥的任务也能变得其乐无穷。
不防看看优秀孩子,TA们为什么会取得优异的成绩?秘诀是:
“学习没有捷径,要主动学、自觉学、努力学。”
很多家长只知道让孩子“努力学”,却忘记了“主动学”“自觉学”才是前提。
稻盛和夫在《干法》中提到:
所谓“自驱型”的人,从来不会“等别人吩咐了才去干”,而是“在别人吩咐之前自发去干”,他们都是真正热爱生命的人。
因此,那些对学习充满热情,看起来像永动机一样不知疲倦的孩子,绝不是靠家长的督促和唠叨培育的。
而是——孩子在学习上可以自己做主,主动选择学习什么知识,自主决定什么时间写作业,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主动学习的力量,要远远大于被迫催促的外力,这就是为什么家长应该减少干预,让孩子发挥内驱力量的缘由。
03
用好这三招,让孩子主动爱上学习
想培养孩子的自驱力,让孩子成为一个主动学习的人,家长可以用好这三招:
第一,把自己当“外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知乎上有个网友说,自己已经上大学了,刚开学时兴致满满。
但是,每次和家里视频,妈妈都会一遍遍嘱咐:
“儿子,咱是农村娃,好容易考上大学,一定好好学习,别辜负我们。”
本来自己想好好学习,被妈妈一说突然没了动力。
归根结底,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可以让孩子对学习负责,但不应过度插手。
要把主动权还给孩子,让TA感受到被尊重,才能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家长把自己当成一个“外人”,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第二,多多鼓励,适度“定规矩”,但是拒绝包办和控制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自觉,那些看起来无比自律的小孩,都是父母立好规矩后的正向成长。
家长可以适度帮助孩子建立好习惯,让孩子自己决定“先写作业还是先看动画片”以及“晚上睡觉和起床的具体时间”。
教育学者尹建莉说:
“一个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
作为家长,要学会放下控制欲,给孩子创造宽松包容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发挥内驱的力量,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第三,以身作则,用好“睡眠法”和“运动法”
高级注意力训练师刘慧提到“睡眠法”和“运动法”,对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内驱力有很大的帮助。
良好的睡眠习惯,可以让孩子的大脑充满能量,学习效率倍增。
而充足的运动,可以帮助孩子保持身体的活力,对学习充满热情。
当然,这里的前提是,想要培养热爱运动、自驱力强的孩子,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
把晚上刷手机的时间,用来做几个俯卧撑,跳几次健身操;
把早上赖床的时间,拿来跑几公里步,做一顿美味的早饭。
当孩子发现你是一个自驱力满满、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TA也会不自觉跟着模仿。
《内在动机》里有句话:
成年人上班痛苦,孩子不愿意写作业。
人们不幸福的很大原因,是缺乏内在动机。
培养孩子的内驱力,不仅可以让孩子主动爱上学习,而且对于家长来说,也可以事半功倍。
做智慧的家长,懂孩子才能更好的爱孩子,才可以不断培养优秀的孩子。
以上是今天的学习复盘笔记。
我是吴美嫺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规划师。我在贵州贵阳,感谢您的阅读和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