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这还没觉得就快进入腊月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如今不觉得冷,小时候可是感觉天寒地冻。尤其是进了腊月,寒霜遍地,西北风冻得电线直吹口哨。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所以到了腊八这天,家家户户喝腊八粥,为的就是以防下巴被冻掉。
关于腊八粥的起源,一般认为源自佛教跟释迦牟尼有关,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所以腊八粥也叫“佛粥”,民间也有把腊八粥叫做“防风粥”,据说喝了这粥,可以御寒。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明清,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中国各地腊八粥风俗各异。北方以甜粥为主,其中以北京城一带的最为讲究,掺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等等总计不下二十种。这些在普通人看来算是“太讲究”的了。
记忆中苏中一带腊八粥以咸粥为主。常见的除大米外,有豆腐、百叶、青豆、花生、核桃、青菜、莴笋、萝卜、红薯、胡萝卜、猪油渣、发芽的蚕豆等等,材料视家境而定,丰俭随意。
毋论清贫富贵,小孩子是最无忧无虑的。一进腊月,年味愈发的浓了,各种过年物品也开始采购起来,平时节俭的也都会奢侈一下,犒劳犒劳辛苦一年的家人和自己。小孩子则是眼巴巴的瞅着能吃的,要不怎么有俗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因为从腊八开始,好吃的就源源不断,比起平时不知幸福了多少倍呢。其实家里不少材料在在腊月初七的下午或晚上就开始筹集和准备了。家境不富裕的还得到屋檐下揪几颗风干的胡萝卜或是晒好的红薯干来凑凑数。材料一备好,全家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屋外朔风呜咽,吹得窗户上的塑料布啪啪作响,屋里只有一盏煤油灯,氤氲在米香四溢的水汽中,灶塘里豆秸噼噼啪啪的响声配合着铁锅的咕嘟声,却显得格外安静。该睡觉了,孩子一步一回头依依不舍,母亲再拨好余火,用微火炖着才放心去睡。锅内的咕嘟声成了噗呲声,小了许多,打着拍子迎合着孩子轻微的鼾声和呓语
第二天一早,向来冬日里不肯离开热被窝的孩子,破天荒的早早起来,做做样子,胡乱刷刷牙洗把脸就直奔灶台。炖了一夜的腊八粥不复初时的清汤寡水,一层油亮的粥皮覆着五颜六色,浓稠鲜香。花生吸足了汤汁,软糯汁足;胡萝卜在咸粥中特立独行的甜与众不同,带皮的蚕豆芽增加了吐皮的乐趣,整锅粥满满新鲜稻米的香和些许的柴火气。吃上三海碗摸着隐隐胀痛的小肚皮还是想盛上一碗。
我总觉得乡下大灶烧柴火的粥,特别有滋味。这柴火是人间烟火,这粥是舌尖乡愁,人生之爱。粥,是一点点熬出来的,正如百姓的幸福,细水长流好过汹涌澎湃。岁月匆匆勿自扰,慢慢去熬,慢慢去品,这碗腊八的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