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什么都不会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年之后,五年之后,乃至是十年之后,你仍然什么都不会。人要是没有进步,跟咸鱼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01
很多人不愿意学习一样新技能的原因之一,是认为自己没有天赋,怕学了只能是浪费时间浪费钱,最后也学不好。
虽然天赋是真实存在的,在各个领域都有极少数的天才存在。但是天赋并不是普通人望尘莫及的东西,而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获得。
1763年莫扎特进行了一次环欧旅行演奏会,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所有人都很震惊,一个7岁的小孩就可以完成这样的演奏会,而且能够表现出那么强的音乐才华和天赋,肯定是天才。
莫扎特从小就拥有完美音高,他听见任何声音都可以听出其音高。这种天赋每1万人当中只有1个人有。
而到了2014年,日本一个心理学家招募了24个2到6岁的孩子,组织他们进行一个短期训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进行集中训练,听各种声音,然后训练对于音高的识别,一年之内,这24个孩子全部拥有完美音高。这样对比之下,莫扎特的天才也变得不那么特别。
万分之一的天赋,科学家才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让24个小孩百分百做到。初步证明,天赋是可以后天经过训练获得的。
事实上据记载,莫扎特4岁就开始接受专业训练,他的父亲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演奏家,甚至有人认为莫扎特早期的作品是他父亲所写。从4岁到7岁,莫扎特有三年的时间成长为优秀的演奏家,他的音乐神话变得契合实际。
所以,让自己变得优秀的第一步,就是不要给自己设限制。
因为人类的极限往往是不存在的。
曾经有一个叫海耶斯的人,在1908年的奥运会上跑马拉松夺冠,那场比赛被称之为20世纪最伟大的比赛,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2小时55分18秒,所有人都觉得这个记录不可能被打破。
而现在的马拉松世界纪录是2小时02分57秒。
就连城市业余马拉松比赛的报名资格都是3小时05秒。
100多年的时间,马拉松比赛的成绩提高了1/3。
极限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训练,不断提高强度的训练。
不管想要学什么,只要是技能型的东西,就可以学会。只要愿意长时间花功夫进行刻意练习,就可以学到“大师级”。
02
书里还对之前很流行的“一万小时定律”进行了修正。
很多人可能都会有一种感觉,自己的工作做了五年八年容易遇到职业瓶颈,如果在这个阶段不能实现突破,那很可能就一直停留在这里了。
为什么有的人事业可以越来越好,而更大部分的人却不行,明明自己的工作也反复进行了几千个小时了,能力却不见提高。
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做过长达20个月的兼职翻译,刚入职的时候,我的翻译水平是高于组内其他成员的。在一年半以后,我的翻译水平已经被很多人超越了。我的翻译量积累超过了50万字,但是翻译水平丝毫不见进步。现在想来,在那20个月的时间里,我都只是在按时完成任务,从来没有思考过要如何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更没有再深入进行学习。最终才导致重复了很多遍的工作一点都没有进步。
天真练习是大部分人都容易走进的一个误区,即反复做某件事,并且指只靠简单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学习一项技能,并不是单纯花上一万个小时就可以掌握好,而是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刻意练习。
03
刻意练习即进行有目的的练习。
在进行练习的时候,首先得定一个目标,并且走出舒适区。
例如学习乐器的过程中,肯定是会出错的,有些人一首曲子反复练习了两三个月,仍然没有进步,于是认为自己没有音乐天赋,然后放弃。实际上,每次练习都应该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例如今天的目标是能够找准节拍,不抢拍,也不拖长音。那就反复纠正自己对于节拍的把握,直到能够找准节拍为止,那就是进步。
而很多人在练习的时候是不愿意思考的,思考需要花费很多脑力和精力,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如果老师今天只布置了练习一个小时的任务,那就定个时间,到一个小时任务就算完成。如果中间没有纠正自己的错误,那这一个小时等于白练。
同样地,想要自己的工作能力取得进步,就要不停地改进自己完成工作的方式。给自己定个目标,这个月之内的目标是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完成工作的时间。下个月的目标是优化工作方式,以求取得更好的结果。
我们要在“做”的过程中反复寻找自己的错误,并且进行纠正,才能积累下进步。
“如果你没有进步,并不是因为你缺少天赋,而是因为你没有用正确的方法练习。‘边干边学’方法的一个好处是,它使人们熟悉练习的习惯,并思考如何练习。”
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寻找一位导师,让他们指引你达到他们的学生曾经达到过的水平,当你实现这一目标之后,更换更厉害的导师,继续寻求更高水平的提高。
不要心疼请导师报课程所花的钱,对于自己的投资,收益往往最大也最长久。
现在心疼钱,多年以后,当你的收入始终不能增加的时候,你就只能心疼你自己。
从现在开始,定下目标,找准正确的方法,保持专注,进行刻意练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