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

作者: Wpcc | 来源:发表于2021-04-27 09:25 被阅读0次

    仪式感是通过一些非必要的行为和仪式,赋予普通事物特殊的意义。

    我一直很反感婚礼中的繁文琐节,比如必须彩礼几十万或者娶亲时伴娘绞尽脑汁去考验新郎团。这些事都闹出了层出不穷的悲剧和笑话。

    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描述了她非比寻常结婚的过程,新娘穿着日常装,出门的时候别了一支香菜在头上。观客是本地的居民,司仪是忘词的法官。

    “你愿意做荷西的妻子么?”

    “什么?”

    “你愿意做荷西的妻子么?”

    “是!”

    “好了,你们结婚了,恭喜,恭喜。”

    我想一场仪式不需要过度的繁文琐节,只需要两个人互相理解,自发的去完成,在过程中体验到了爱,欢喜,难过,对人生的思考,诸如此类的情绪或深思,这便是一场仪式。

    1908年,法国人类学家范热内普在其《过渡礼仪》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仪式感的概念。他认为人的生命总是存在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一个仪式感。

    有个朋友的爷爷过世了,她不自禁的一边痛哭一边写了篇关于她爷爷的文章,笔落悲消,这是她的仪式。

    另外一个例子是每逢春节,大部分的人会自发的去“守零点”这个仪式,暗示着新的一年的来到。

    然而我其实是一个仪式感很薄弱的人,所以我在去年的春晚当天依旧想准时睡觉,我姐非常诧异的问我“你不守零点?”我下意识觉得难道不守零点新年就不会来吗,守零点的意义在哪里。

    我违反了仪式中的理解规则,所以这对我来说不是一个仪式。

    仪式感背后都存在渴望被满足的愿望和需要。

    我觉得中国人仪式感最强的时候,还不是在春晚,而是高考。每逢高考前,求神拜佛,转发杨超越,有些学校还有考前握老师手的仪式,几十个学生轮流和各科的老师握手(就离谱)。不过所有的仪式都隐藏着无法抒发的需求,而考前大家就只希望考的全会,蒙的全对。

    仪式感还有一种功能就是增加认同感与归属感。通过仪式感(行为)增强精神力量(心理暗示)。

    最明显的就是国庆节的阅兵仪式,每逢阅兵都能让国民产生难以言喻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听到国歌就要敬礼,这也是为了增加我们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所以我想,在任何体系中的仪式是不能避免的。形式主义就是过度的不被理解的仪式。相反,恰到好处,彼此理解的仪式也叫浪漫主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仪式,通过仪式去给虚空的人生赋予短暂的意义。要寻找属于自己的仪式,让每一个特殊的时刻都笼上童话的面纱。


    一些另外的思考:深一点讲,求婚仪式与祭祀仪式并无区别。都藏有需求,自发性,与非必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仪式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afur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