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是我于2017年4月的读书日所购的图书,那天读书日,宿舍里6个人中5个人都购买了书籍,我们大家都买了这本书。于2017年7月30日星期日读完此书,写下此感。
——题记
刚开始读这本书时,总是不能理解开头那所谓的客栈、驿道究竟是何物?直到后来,在书中第二部的《我们仨失散了》才知晓,所谓的客栈和驿道不过是暗喻,暗喻杨绛先生与爱人钱钟书在一步一步地变老。人生就是旅程,在不同的客栈停歇,在不同的驿道驻足。
在开始,杨绛先生用着一种特殊的修饰手法来表达时光飞逝,来描述她与钟书先生的暮年,就像是一场梦,在梦里模模糊糊,在梦里扑朔迷离。全书用了“倒叙”的手法,先是写在暮年时期的那段故事,然后在从两人的最开始写起。
我不敢以自己的学识去妄加揣测杨绛先生的想法。但是对于这本书,却又一种属于自己的见解。这是一个平凡文人世家的亲情故事,平凡到没有什么雄浑壮阔,但是却也是一个非凡的亲情故事,在书中你会发现那些亲情之间的故事是那么的温情,那么地富有时代感和文人气息。让我不禁想起那句话:以前车马很慢,书信很长,一生只够爱一人。
身为一个九零后,并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时代。那样以书信传递思念,传递故事的年代。但是却是令我务必羡慕的时代。在杨绛先生和钟书先生以及他们女儿分开的日子,他们就各自记录着自己的生活,然后在细细品读他人各自的生活。那样的书信被称为“石子”。在上大学时,舍友也是一个爱读书的女孩,经常和高中的朋友寄信和明信片。在这个光速发展的时代,这样的传播方式不再是为了传递信息,更多的是一种文人气息的传承。一种专属于那些爱书、爱生活的人的生活方式。
杨绛先生和丈夫钱钟书先生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著名文人,在各自的领域有所建树,但是却不是什么贪名逐利之人。在书中的记述中可以看出,两人及女人所从事的工作都是从他们的本心出发,不求名也不求利,与世无争。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文人精神吧。知识和书海中才是他们的世界。多次搬家和寻找的住所,总是以靠近图书馆和藏书地点为首选。杨绛先生还在书中表示:害怕钟书先生接客,这样自己不仅要牺牲时间来陪着客人,同样的自己的读书计划也会被打乱。在任何时代,读书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事,相反地总是被传扬,若是在快餐式的现代,大家还有这样的觉悟,那么这个国民的整体素质提高的绝对不会只有一点点。
回归重点,《我们仨》这本书重要是记录杨绛先生和钟书先生以及女人的故事,亲情是这本书的最大的主线。在书中的插图和附录中,我们能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他们一家三人的情感与牵挂。杨绛先生在自己92岁高龄时写下这本书,记述着自家人的故事,一个人来怀念仨人的故事,不论是从平白的记叙,还是情到深处的感慨,都能毫不掩饰地表达着那一份思念。
钟书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
“时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