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诗歌•美文•艺术作品荟萃
苏轼《定风波》: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

苏轼《定风波》: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

作者: 暗香疏影_d9cf | 来源:发表于2020-05-03 13:49 被阅读0次

苏轼《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相完田,饮完酒,返回途中遇雨,便写下这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物外不足萦怀之意。这种情况怎么做?

“何妨吟啸且徐行”。就是在雨中一边吟唱一边慢慢行走。这和小序中同伴的表现形成反差。下雨时,别人急着躲雨,苏东坡却不急不燥。是不是表现出他的与众不同呢?

“竹杖芒鞋轻胜马”。竹杖、芒鞋是步行所用,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们,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可差远了。骑马的又都是当官的。这里的“轻”分明是“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何以见得?再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苏轼因反对新法,因乌台诗案被羁押4个月之久。幸免一死,被贬黄州。苏轼对官场的惧怕和厌倦是可想而知的。

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也不是写眼前景。苏轼是想着退隐于江湖,归隐山林。

上片几句,东坡以旷达的胸襟,豪放的气概,书写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读来令人耳目一新,神清气爽。

下片开始“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实。描写风雨之后天还是有点冷,风一吹,酒醒了。好在天阳出来了,驱走阴冷,也驱走心头的阴霾。给人带来一丝欢喜。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充满了人生哲理,在全词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历来被传颂。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即从大自然中所获得的人生顿悟!天晴了,回顾刚刚路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自然界阴晴变化,司空见惯。仕途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断定。

如何政治上也达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是归去!在江湖上,即使是烟雨迷蒙,也比仕途的风雨好多了。最关键的是学会看淡!不强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相关文章

  • 苏轼《定风波》: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

    苏轼《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

  •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读苏轼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有感

    近阅东坡居士之词作《定风波》,有感于词人“见微知著”、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而能从简朴中见深意,于...

  • 佛陀牵着我的手

    “这一生,我们都走在回家的路上。”无论漂泊多远,我们总要走到一个让人安心的地方,苏轼《定风波》中曰:“此心安处...

  • 朵朵日记394•小诗

    读《定风波》有感 现•李朵朵 一轮冷月挂树梢 几缕乡愁绕心头 啼泣声中箫色悲 却看苏轼定风波 此心安处是...

  • 平淡处见深意

    在我上小学时《落花生》这篇文章就是一篇精读课文,二十多年过去了,教材也几经变革,今年部编教材又作为精读课文保...

  • 访古四(仙曲之某篇)

    天台宗(无名僧) 中南千叠翠, 天台隐处生。 简朴含深意, 有缘在其中。 大家来到终南山天台宗的祖庭。不巧该院的主...

  • 心安是归处

    喜欢苏轼在《定风波》中的一个句子:“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不愧是苏轼,他灵笔一动,便让美丽的念奴轻启樱唇...

  • 吾心安处便是吾乡

    宋朝的苏轼在《定风波》中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近代归国的季羡林以此心安处是吾乡作为归国日记的标题。 如今,...

  • 此心安处是故乡

    读余光中先生的《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开首便是苏轼的《定风波》——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万里归...

  • 归去,无雨也无晴

    春日骤冷,身处高楼,大风呼啸,读苏轼《定风波》,心情大畅,击节而歌。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轼《定风波》: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ahd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