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会说:“我家孩子简直像有多动症,一会儿都停不下来,不是弄弄这个,就是弄弄那个,晃来晃去的坐不住,在椅子上安静的坐5分钟都做不到……”。
对于“多动症”这样的问题,家长非常苦恼,尤其是家里有个男孩子,情况会更为严重一些。但是孩子爱动就真的是多动症么?这样的结论是否合理呢?小优要提醒各位家长,切勿急着下结论,切勿给孩子贴标签!
什么是多动症?
多动症在医学上被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常伴有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以致影响学习成绩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
国内外调查发现患病率3%~7%,男女比为4~9:1。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明显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
多动症的表现是什么?
表现一:注意力不集中
1、常常在作业、工作或其他活动中不注意细节或经常犯一些粗心大意的错误;
2、在工作或游戏中难以保持注意集中;
3、别人和他说话时常似听非听;
4、常不能按别人的指示完成作业、家务或工作(不是由于违抗行为或未能理解所致);
5、常难以组织工作和学习;
6、常逃避、讨厌或不愿做要求保持注意集中的工作(如学校作业或家庭作业);
7、常常丢失学习和活动要用的物品(如玩具、学校指定的作业、铅笔、书本或工具);
8、常常易受外界刺激而分散注意力;
9、日常生活中容易忘事。
表现二:多动或冲动行为
1、常常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不停扭动;
2、在教室或其他要求保持坐姿的环境中常常离开座位;
3、常在不恰当的情况下乱跑或乱爬(成人或青少年仅限于主观感觉坐立不安);
4、常难以安静地玩耍或从事闲暇活动;
5、经常忙个不停或常像“装上了发动机”似地不停地动;
6、经常说话过多;
7、常常别人问话未完就抢着回答;
8、经常难以安静等待或按顺序排队;
9、常打断或干扰别人的活动(如插话或干扰别人的游戏)。
多动症的诊断标准是,孩子3岁左右的时候就有多动症的症状,如果一直持续到7岁还没有减轻的话,这时候才考虑是不是病症。如果真的被医生已经诊断为多动症,家长要看看怎么和医生配合帮助孩子改善。
病症严重的孩子没有药物治疗不可能让他坐下来,但是大多数孩子的情况是,虽然注意力差,却没有达到病理的程度,所以和老师配合是可以帮助孩子改善的。比如让他在教室里坐前排,周围安排一些注意力集中的孩子,发卷子、跑腿的活儿可以多让他做一做,有机会站起来动一动,这样利于孩子坐下来的时候更专心。
其他的很多活动对于注意力比较弱但是没有达到病理的程度也是有帮助的,比如跆拳道,运动中会强迫孩子观察老师做什么,便于自己模仿。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鼓励孩子观察,比如:上街买东西的时候,可以和孩子说,你有没有看到什么变化?超市上次在这个地方找到的东西,这次找不到了,你有没有观察到?这些都对孩子的专注力提高有帮助。
孩子爱动不一定就是多动症!
多年教育心理学研究显示,孩子7岁以前,注意力不集中是正常的现象。因此在美国,7岁以前的孩子,有职业道德的小儿科医生是不可能给诊断为多动症的。
注意力的长短是孩子天生气质的一部分,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坐得住,有的就是坐不住。因为太顽皮而被冠以“多动症”之名的孩子不在少数,家长和老师要仔细分辨,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下结论。
【优教家·小优说】
教育孩子过程中,千万不能随意的给孩子贴标签,当我们给孩子贴标签时,他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可以称为“标签效应”或“暗示效应”。
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同时,这反过来强化了“贴标签”的人,使其更“坚定”自己的看法。
好啦,各位粉丝,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
收获更多有用、有趣、有效的家庭教育知识!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优教家”,内容更多更丰富!
各位宝爸宝妈,咱们明天见!
网友评论